Page 102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02

尊尊之义:从丧服制度看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情感原则

                面,在政治等级结构中,君臣关系会随着不同的等级而有所调整;另一
                方面,君臣作为一种因道义而合、共同治理天下的政治关系,臣有以道
                去君的可能,而且臣会因年老疾病而致仕,君臣总有分离之时。 君臣关
                系包含着极其重要的道义内涵, 但作为一种伦理关系又不完全是以道
                义为准的“有条件”的关系,如同其他伦理关系一般,君臣伦理中包含着
               “无条件”的情分的意涵。 这种介于恩义之间的伦理关系突出地反映在
               “旧君之服”这一服制之中。
                    (一)君臣以道相合
                    君臣伦理作为“伦类之大纲”,关乎人与人合群相保之道,因此君臣
                之间不是随意的结合。王夫之(2011:418)曰:“夫天为民而立君,君为民
                而授爵禄于臣,此人与人相为伦类之大纲也,而岂曰唯吾之权足以行,
                遂任其意以加诸百姓乎? ” 君臣之间的关系须合乎君臣伦理的最高标
                准,因为一旦偏离了这一标准,君臣就不能保养庶民,对君来说轻则身
                危国削,重则弑身亡国;对臣来说则屈志辱身,而且臣不以尧舜之道来
                要求君主,就是对君主的不忠不敬。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规矩,方
                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二者皆
                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
                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
                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
                能改也。”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至,尧舜可以作为君臣伦理的最高标
                准,不能够以尧舜之道为君为臣,就是不敬君主,就是残贼民庶,并将覆
                国亡身,而之所以偏离这一标准是因为君臣用心不仁。 可见,在君臣伦
                理关系中,道义与君臣尊敬情义不可偏废地结合在一起。
                    另外,在儒家思想中,出仕对于士人来说极其重要。 出仕既关乎士
                人心性人格之完善,也与供养祭祀宗庙有紧密联系。 儒家认为,一个人
                不仅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身体发肤,也传承了父母所赋予的心性人格。 作
                为一个孝子,既要保养好父母给予的躯体,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要完成心性人格的修养来荣显父母,即“立身
                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而心性人格的修养需
                要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在各种伦理关系中尽心尽力来
                完成。 在家内有父子孝道,在家外则有君臣之义,治国平天下之任。 因
                此,在家庭之外尽君臣之伦,襄助君主治理天下是士人人格修养完成的


                                                                          · 95 ·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