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11

社会·2022·6

           着人的自然之性来养成,人性情中最自然的倾向便是不学而能、不虑而
           知的爱亲敬亲之心。 由爱亲敬亲推展出去,则无不亲爱其亲属,无不尊
           敬其尊长。 亲亲与尊尊之心本诸人的仁义之性, 最开始发端于家庭之
           中,推而扩之则构成整个政治社会之秩序。 人有仁义之性,在家能够爱
           敬父亲,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国家政治层面,才能够对君主产生相似的尊
           敬态度。 从人性中义这一基础出发,才能有自尊(“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尊兄(“义之实,从兄是也”)、尊贤(“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
           也”)、尊君(“尊尊,君为首”)等表现。 儒家思想家将人性中这一良善的
           倾向提炼出来,加以强调和培养,由此构造整个政治社会的秩序。 因为
           其发端在于家庭,所以极其强调家庭孝道、亲属伦理,又因为从家内到
           国家政治,其根本皆在人的仁义之性、亲亲尊尊之原则,所以国家政治
           与家庭内部呈现出极大的同构性与相似性。 孟子曰:“亲亲, 仁也。 敬
           长,义也”。 仁义礼智之端,“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
           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臣当尊君, 当然君主对臣也应该有仁爱体谅与尊贤之义。                          4  另外,
           对君的尊也包含着以道佐君的意涵,其根本目的是保养民众。 因而,臣
           对君主之尊的完整意涵既具有“私人性”的情义,又具有保养民众的“公
           共性”的仁义之道。当然,包含了恩与义双重内涵的君臣关系是开放的、
           充满张力的,当君主傲慢无礼、不守道义时,臣出于自尊自重可以离君
           而去。 尊尊之义所包含的这些内容在礼制中有着复杂的体现,这些内涵
           构成了政治秩序最深层的基础,影响着政治的运作。 在具体的历史运行
           中,一旦政治社会能够趋向于这一最佳的伦理状态,君、臣、民各能在其
           伦理上自尽其道,便成为治世,反之则成为乱世。 这是中国政治在历史
           上呈现出一治一乱、循环往复特点的原因(梁漱溟,2011:207-208)。
               韦伯作为西方学者未能完全认识到中国文明中关系伦理最深层的
           人性基础与丰富意涵, 基于历史观察, 他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偏重于权
           力、利益逻辑的政治支配演进模式框架。 他也敏锐地认识到中国文明中
           政治支配与伦理以及礼之间的密切关系, 但政治支配模式演进背后中
           国文明从古贯今、 延续不断的精神气质以及权力与伦理之间的复杂关
           系,则必须进入中国文明自身之中来考察。 进入中国文明自身,我们看
           到伦理关系奠基于人的仁义之性, 属于政治范畴的君臣伦理主要是以
           4. 关于君主对臣之礼的论述详见李松涛,2020.


           · 104·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