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10

尊尊之义:从丧服制度看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情感原则


                    六、 结论

                    本文从思考现实政府行为的特点入手来展开思想溯源分析。 诚如
                有学者研究指出, 中国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建立起了与西方类似的科
                层制体制,“但是在内部运行的原则和规律方面,即……社会关系方面,
                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传统的”(周飞舟,2016:105-106)。 延续这一发
                现,本文进一步追溯到传统思想中去分析这些关系的本质内涵。 在传统
                政治领域,以君臣关系为主的“私人化”的“依附关系”本质上是包含着
                尊尊之义内涵的恩义关系。 以尊尊之义为主要内涵的君臣伦理,经过儒
                家先贤的思考辨析,凝结在庞大的礼制体系之中,型塑着中国人的心智
                结构。 在现实社会中集中体现为,在众多的非正式关系中,社会行动的
                主体时刻都能感受到做事需要有分寸,需要自尊自重、有所不为,需要
                遵循一些非正式的原则。 这种分寸感与内心的原则恰恰是“义者宜也”
                的尊尊之义的内在要求。
                    以现代化的科层制为标准来看,这些非即事、私人化的关系仍然是
                传统的。 但要彻底反思中国政治秩序背后的精神原则,则需要同时考量
                西方的参照体系与我们自身。 科层制的合法性来源是由理性化而来的
                合乎规范的制度, 而中国的私人化的伦理关系背后同样有着深厚的人
                性根基,即仁与义,在根底上二者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与高度。 这也
                是现代化进程中这些“私人性”的关系难以去除的根源,因为在儒家思
                想中恰恰强调这些“私人化”的伦理原则不可轻易被改变,“然由之所见
                之伦常 、性 情,乃 至 道 德 的心 性(此 亦 即 礼 乐 之 所 本),则 不 可 与 民 变
                革,此是亘古之常道,定然之大经”(牟宗三,2010:28)。
                    通过对君臣伦理内涵的追溯分析,我们看到,中国政治秩序的理论
                建构从一开始就不同于韦伯所强调的,从一家之治开始,随着财产、权
                力的分化而统治范围逐渐扩大的逻辑。 它强调建立在人的德性与尊尊
                之义基础之上的从家内父子到政治层面君臣的伦理秩序。 熟悉经史传
                统的中国学者认为,中国政治秩序的源起在于君主之德与臣民归顺。 从
                家内之孝到对国君之忠, 政治关系能从家庭中生发出来的基础在于人
                的仁义之性,曹元弼(2020:23)曰:“教不肃而成,政不严而治,何事之
                有?盖人之性莫不爱亲敬亲,故可导之以爱人敬人,所谓顺也;非强之使
                爱人敬人,乃以各遂其爱亲、敬亲,所谓孝也”。 就是说政教的形成要顺


                                                                          · 103·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