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社会》2022年第5期
P. 83

社会·2022·5

           教育中看到的令人担忧的现象。 换言之,新教育的倡导者也往往将兴趣
           等同于快乐,这样的教育流于肤浅的感官刺激,缺乏性格塑造的力量,
           常常容易催生出软弱易变的性格。
               正是站在新旧教育的交锋之间, 杜威认为它们对兴趣的理解都是
           片面的,因为它们都认为兴趣是满足快乐的欲望,而杜威尝试探索的是
           将兴趣与人的行动结合起来。 兴趣不是单纯的欲望和快乐,而是人对于
           外部环境的一种深层的关切( concern)和投入,是人想要对当下有所作
           为的冲动。 杜威在芝大期间的教育实践和写作,很大一部分是在试图回
           答这个问题,即为什么是行动而不是学习才是兴趣实现的路径,兴趣如
           何在行动中转换为意志力。

                四、 兴趣、行动与意志

               传统教育以“学习”为中心,重视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师把握课堂
           秩序的能力,杜威(Dewey, 1956)则从兴趣出发,认为学校需要转换角
           色,学校是社会生活展开的空间,是激发并磨砺个体行动能力的场所。
           1902 年,杜威身兼教育系、哲学系和心理学系的职务,试图将心理学的
           研究与教育学结合起来。 他还管理着训练职业教师的本科学院、实验学
           校、 芝加哥手工训练学校和 South Side Academy (一本专注于基础教育
           研究的期刊)(White,1977:95)。 穿梭于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各个环
           节,杜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找到一条教育的普遍原则,能够解决各阶段
           教育目标不相吻合甚至冲突的状况———在 《学校与社会》(The School
           and Society)中杜威将之称为教育的浪费(Dewey, 1956:64)———而如何
           从兴趣引导行动并训练意志则是杜威在此一时期强调的最重要的普遍
           原则。 从兴趣到能力的转化是这一教育原则的根本所在,它不仅贯穿于
           儿童阶段的学习过程, 甚至是人整个青年阶段乃至步入成年以后能否
           在所从事的事业中找到价值感的关键。
               传统教育认为学校是求知的圣地, 对人的智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是教育的根本。 比如,涂尔干(2016:75)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中讲到,
           从加洛林时代开始奠定西方教育基石的三科(文法、修辞和辩证法)旨
           在教导与心智有关的学问,即“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时候所遵从的法则”。
           它塑造了一种形式教育,即推理的一般形式,它是比思想更形式化的东
           西。 三科旨在运用这种形式教育来形塑才智,四艺(几何、算术、天文


           · 76 ·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