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4 - 《社会》2022年第5期
P. 144

财富、支配与国家:亚当·斯密论奴隶制的废除与现代自由的基础

                1976a:37)为商业社会提供了一个著名的技术性定义:
                         劳动分工一经完全确立, 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就只
                     能满足他需求中的极小部分。 他的更大部分需求通过用超出
                     自身消费的剩余劳动生产物换取其所需的他人劳动产物的剩
                     余来提供。 于是一切人都要通过交换过活, 或者在一定程度
                     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可以说社会本身也就发展成了一个商
                     业社会。
                    显然, 商业社会是基于劳动分工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交换来分享
                各自的劳动果实, 由此形成相互依存的社会网络。 与前三个社会阶段
                (狩猎、游牧、农业)不同,所谓“通过交换过活”,就意味着剩余的出现,
                这些剩余将被投入市场,用于交换其他人的剩余以满足自身需要。 在这
                种生计方式背后是私有财产制度的持续深化。 正如斯密所反复强调的,
                私有财产必然会带来财富的不平等。 在此情形下,穷人应该如何过活?
                在《 <国富论>早期手稿》中,斯密描述了商业社会中穷人的生存方式。
                的确,与那些不事生产的奢靡富人相比,劳作的穷苦人能享受到的东西
                要少很多。 斯密( Smith,1978:564)猛烈批评了以下现象:商业社会中的
                穷人拼命劳动,制造富裕阶层享用的奢侈品,却几乎“被重压摁倒,被埋
                在社会大厦的最底层,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斯密看来,对这一悲惨
                状况的解决之道仍然是劳动分工。 作为一种社会合作的形式,劳动分工
                让一般大众专注于专门领域,使生产效率全面加速提升,由此制造出大
                量产品用于再生产和消费。 斯密关于钟表匠的例子足以解释劳动分工
                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钟表匠将其工作分摊给其他工人后,工
                人就能够集中精力从事制造的某一细小环节,如此,推进的效率就会比
                原来高很多。 从理论上看,劳动分工越复杂,社会就越丰裕(opulent)。 而
                利润的累积使得劳动工资的提高成为可能, 制造品的成本与价格也会
                下降。 斯密(Smith,1978:196)由此看到了“财富的逐步下沉”。 为了维持
                奢靡生活,富裕阶层的虚荣激发了制造业的出现及繁荣,为原先粗糙的
                制品添附了更多的价值 (Smith,1978:195)。 穷人则能够通过自己的劳
                动来维持生计。 商业社会中“生活的必需品与便利品”激增并弥补了劳
                动所付出的代价(Smith,1976a:95-96)。 于是,劳动分工的成果并非由
                富人独享,也会惠及社会的穷苦大众。 不平等反直觉地实现了社会整体
                的存 续 与改 进(Smith,1976b:184-185),这 就 是 所 谓 的“商业社会的 悖


                                                                          · 137·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