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5 - 《社会》2022年第5期
P. 115

社会·2022·5

               较之此前的现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 黑格尔更加重视习惯在伦理
           生活中的作用, 因为精神首次作为精神而存在正是借助习俗和习惯实
           现的。 经由习惯,人从他与动物共同栖居的自然世界步入一个专属于他
           的精神世界。 所以,从精神的自我实现或者主体自由的实现来看,习惯
           作为伦理的一部分要高于抽象权利和道德。
               但是这段话同样告诉我们,习惯毕竟只是精神自我实现的“开始”,
           是一个初级阶段。 黑格尔甚至担心,习惯会压制主体性、窒息精神,“人
           类甚至会死于习惯,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变得完全习惯于生活,在精神
           上和肉体上变得迟钝,主体意识和精神活动的对立已然消失,那么人
           类就死了”( PR§151A)。 因此,虽然习惯可以作为主体教育和精神自我
           实现的某种手段或某个阶段,但精神不能止步于习惯,必须通往自我
           认识的阶段,即真知或真理( Wahrheit)。 从主体的角度来说,人也不能
           止 步 于 习 惯 , 而 是 必 须 达 到 对 习 俗 、 法 律 和 制 度 的 认 识 和 把 握
          ( Begreifen),并从中发现自己。 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认识到他所享有的
           权利、自由以及个人利益都植根于对伦理义务的履行上,植根于法律
           和制度的合理性上。 在这种情况下,他在服从法律和制度时,感受到的
           不再是异己的东西,而是对自身自由的承认,“凡是在今天达至承认的
           东西,都不再借助暴力来达至,并且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通过习惯和
           习俗达至的,而主要是通过洞见和合理的论证达至的”( PR§316A)。 总
           之,在黑格尔这里,要弥合现代道德主体与义务之间的分裂,不能仅止
           步于习俗和习惯,还必须达至真理,这应该成为每个现代人的目标。
               综上,当黑格尔借助古代“伦理”概念去弥合现代道德中主体和义
           务的分裂时, 对立的轴心悄然转移到了真理与习惯之上,“我是出于习
           惯、习俗,还是因为彻底被它们的真理所说服,并不是无关紧要之事”
          (PR§140A)。 真知与习惯的对立不同于道德主体和义务的对峙,因为真
           知并不试图从习惯和习俗中抽离出去对其进行观察和质疑, 而是力图
           对他们包含的合理性加以认识,从习惯和熟知提升到真理,或者说,从
           常识和意见提升到概念性的把握。 简言之,对于一个具备理性认知能力
           的人来说, 我们所遵从的任何习惯都应该是可以解释, 并能给出理由
           的,进而当我们把这些真理落实到行动层面时,就会反过来推动整个习
           俗朝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辩证运动中,伦理将日益趋
           于理性化,直至不存在任何非理性的、无法把握的部分。


           · 108·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