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社会》2022年第5期
P. 107

社会·2022·5

           所说的伦理(         )就是灵魂中无理性的,但是又能够服从理性,听从居
           于统治地位的理性之命令的那个部分的一种性质”(EE.1220b5-6)。 在
           讨论伦理时,他习惯于把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营养和生长的部分、
           欲求的部分和理性的部分,上文提到的“无理性”但又能够听从理性的
           部分就是欲求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有意把“欲求”(               )和“欲望”
          (    )区别开。广义的“欲求”包含了欲望(NE. 1102b30),但欲望是一种
           更低级的欲求,与能够听从理性的欲求相比,距离理性更远,而更接近
           于自然本能。 它通常与血气并用(NE.1111a25),并与恐惧、信心、妒忌、
           愉悦、爱、恨、欲望、嫉妒和怜悯等一起归于感受(                         ,或译作激情)之
           下(NE.1105b21)。 这提示我们,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与动物近乎于自然
           本能的       相比,人的        居于自然本能和理性之间,或许这就是他把
           人的      归给这一有别于自然欲望和自然本能但又能够听从理性的“欲
           求”之原因。“欲求”类似于自然本能和自然欲望,但因为能够听从理性、分有
           理性,从而被理性浸润,所以又有别于自然欲望。 因此,人的                             作为欲
           求部分的一种性质,也就区别于其他动物等同于自然本能的                             。
               无论是动物性的自然欲望,还是人的欲求,都与行动直接相关。 也
           就是说,与理性相比,它们才是人的各种活动的直接推动者,这也是古
           代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非常重视这个环节的原因。 当人灵魂中的欲求部
           分听从理性,与快乐和痛苦形成好的、常态化的关系(所谓的“秉性”,
              ),从而能够保证人做得好、做得卓越,我们就可以说他拥有德性。
           亚里士多德自创了“伦理德性”来指称与欲求部分相对应的这些德性(如勇
           敢、慷慨、正义和自制等)。 营养和生长的部分与德性无关,而剩下的灵
           魂中的理性部分,在思虑得好、思虑得卓越时,也可以说是有德性的,
           这就是“思虑德性”(                   ,也译作“理智德性”)。它不仅包括柏拉图
           所说的哲学家追求的智慧(                ),还包括了明智(            ),后 者 同 样 是
           亚里士多德自创的概念,政治家伯利克里就是明智的人(NE.1140b6-8)。
                    所以,德性分两种:思虑德性和伦理德性。 思虑德性主要
                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 伦理德性则通
                过习惯养成 ,因 此 它 的 名 字“伦 理 的 ”(            )也 是 从“习 惯 ”
               (     )这个词演变而来。 由此可见,我们所有的伦理德性都不
                是由自然在我们身上所产生的。 因为,由自然造就的东西不可
                能由习惯改变。 ( NE.1103a17-18)


           · 100·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