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95

社会·2022·4

           53)指出:“这些凝固在反应模式(the modes of reaction)或对待事物的方
           式中的东西,便是孩子身处其中的特定社会环境的风俗习惯。 ”儿童所
           感受到的“暗示力”是一种社会性的精神存在和道德力量。 通过对这些
           社会风俗做出行动反应,儿童个体不断吸收其中的精神养料,他的行动
           具有了更多的社会意涵,真正的社会化教育由此进一步展开。
               杜威对“被催眠状态”和“暗示力”的讨论初看起来像极了涂尔干。
           涂尔干也将儿童受到来自社会的暗示力所支配的状态称作“被催眠状
           态”。“在这种情况下, 儿童将清楚地感受到, 他正在服从一种力的作
           用,这种力并不像物质力那样对他起作用,而是具有一种全然特殊的性
           质。 事实上,他清楚地意识到,在这样的意义上,这种力是外在于他的,
           如果主动权已经完全掌握在他手上,他就不会以同样的方式行动了,因
           为他已经服从于一种公认的秩序。 ”(涂尔干,2001:138)但涂尔干完全
           是以一种外在于儿童的成年视角来解释这种行动状态。 尽管杜威也承
           认存在一种外在于个体的社会力, 但他从未交出儿童个体的行动主动
           权,或者说,杜威始终从儿童个体的内在视角出发,来讨论个体如何通
           过主动的行动将社会力吸纳到自身,内化到行动的结构之中。“刺激—
           反应”的行动机制首先是个体的行动原则,然后个体再借助这一原则进
           行社会化,吸收来自社会的精神资源。
               暗示借助符号和观念扩展了刺激的范围。“因为暗示是间接刺激,
           刺激的范围就可能无限扩大。 就暗示而言,在空间上的任何地点或时
           间上的任何时候,任何事物都可以以这种方式呈现给孩子,进而影响
           他的行动。 ”(Dewey,1966:53)这就是孩子在此阶段能够获得更大的行
           动空间的原因所在。 因此,埋藏在暗示之心理学原则背后的是“一种逐
           渐生长的观念”(the idea of gradual growth), 儿童的行动结构不仅在空
           间范围上变大,也在精神和道德层面得到了延伸。
               杜威同样将游戏状态理解为一种行动状态, 其背后的行动机制与
           兴趣、暗示等现象相同。 儿童在游戏中进入一个充满意象的世界,或者
           说通过观念化的符号来进行交流的世界。 儿童此阶段活跃的行动状态
           表明,他们在接收到观念性的刺激后,会立即将行动视为出口来实现自
           我表达。 通过直接的行动表达, 他们与世界之间保持最饱满的意义关
           联。 因此,游戏对行动力教育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更大程度地扩展作用
           于个体的刺激,以及个体展开行动的自由度。 此外,游戏中蕴藏着行动


           · 88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