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90
社会性个体的生成:杜威的儿童研究及其社会理论意涵
理,从而为整个教育改革寻找到基本的“工作假设”(working hypothesis)
(克雷明,2009:122)。“行动”是杜威进行儿童研究的理论视角,通过将
儿童个体视为一个行动中的生命有机体, 分析其不同成长阶段的行动
特征,便可以具体进入现代个体的内在人格空间。 对此,杜威解释道:
关于 (儿童的) 行动特征, 重要的是将其视为一种反应
(reaction), 其价值在于它能有效地完成某个行动的回环(the
circuit of some act),或者更专业地说,完成某种协调或适应。
观察者必须时刻在心里追问, 现在建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行
动模式( mode of action)。 观察者要从感觉、观念、有目的的意
志等复杂而固定的分类中解放出来, 他的问题现在被简单地
定义为“发现并解释刺激”( stimulus),这些刺激的运作将引发
动作以做出反应。 ( MW1:179)
理解杜威儿童研究的关键在于始终依循“刺激—反应” 的行动机
制, 借由这一机制来讨论儿童个体在不同阶段展现的行动特征。“刺
激—反应”机制是杜威在《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中揭示的行动
发生原理, 构成了杜威实用主义社会理论和教育改革的开端 (杨勇,
2022)。简单来说,“刺激—反应”的行动机制表明:人类行动的发生首先
奠基在以身体作为载体的自然基础上,通过调动自然力量,个体在与环
境进行整体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刺激—反应”机制;这个过程既是自
然个体与意义世界的互动过程,又包含着分化和生长的内在结构。 个体
借由这一行动机制进入到社会世界中, 通过对包含着价值和意义的各
类社会性“刺激”做出反应而敞开教育的可能性。 因此,杜威强调的“刺
激—反应”机制,绝非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物理运动过程,而是精神教化
或社会化教育展开的心理成长过程。
杜威将“刺激—反应”的行动机制运用到儿童研究中。 在他看来,
孩子一出生便生活在一个与诸多事物关联的意义世界里, 周围的事物
都披上了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价值外衣。“孩子很少获得赤裸裸的
刺激。 通过他被刺激做出和被抑制的反应,通过他看到别人对这些刺激
做了什么,他获得了针对这些刺激的特定态度,他赋予了某种意义。 这
些刺激都拥有特定的语境。 ”( Dewey,1966:46)因此,以“刺激—反应”
的行动机制作为基础视角,抓住儿童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行动特征,
就 能 寻 找 到 行 动 生 长(the growth of act)的 规 律 ,进 而 揭 示“社 会 性 个
·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