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67

社会·2022·4

           节。 两个领域都需要书写‘建筑形式的生命史’”(Gillespie, 2000:15-
           16)。 家屋模式对理解遥远过去的世俗实践大有启发,譬如在同一地点
           持续重建房屋就可视为复杂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用以把社会群体地方
           化,在重建过程中组织亲属一般的关系。
               因此, 乔玛丽和吉苏珊侧重家屋中人的实践性的尤其是长期性的
           关系,关注人与房屋、家屋与家屋的关系,但她们所据以研究的并不是
           真正列氏意义上的“家屋”。 着眼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列维—斯特劳斯当
           然不认为考古学对研究家产亲属制有多大的助益; 当他关注家屋拜物
           教和克兰舟、渔网、盾等具体物品中包含的家产亲属制时( Lévi鄄Strauss
           1987: 160),她们则关注其象征意义(Gillespie, 2000: 48)。 列维—斯特
           劳斯注重大人物建构丰功伟绩的机制,而她们则考虑“家屋社会”形成
           的条件、“家屋社会的进化”等( Gillespie, 2000: 50-51)。
               总体来说,乔洛丝玛丽和吉苏珊试图从方法论和研究取向两方面,
           在麦克唐纳和卡詹妮等人之后重新走近列维—斯特劳斯, 并且她们的
           确也是最接近的,但囿于英美人类学家的知识背景、学科背景和学术兴
           趣与法式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重大差别,尤其是有无对历史的兴趣,
           比如卡詹妮具有强烈的反历史的个人口味, 因此她们无力涉足所研究
           区域的本土文献,尤其是当该区域有自己异于英文的文字时更是如此。
           最后,也是囿于英文学界对法文“société à maisons”的翻译想象,又跟列
           氏永远地区隔开了。 在吉苏珊等人最后一波努力之后, 列氏意义上的
          “家产亲属制”概念在英美人类学界已经大幅消失。
               必须提及的是,上述脉络是交错的,并非截然区隔。 比如莱顿脉络
           的福克斯参加过“从小屋到王宫”的工作坊,而后现代脉络的卡詹妮和
           色伯纳亦是该工作坊的成员;后现代脉络的麦苏姗(Susan McKinnon)参
           加过考古学家们召集的讨论会, 该脉络的另一位学者华洛仙娜则莱顿
           脉络和考古学家们的讨论会都参加过,是涉足脉络最多的。 除了横向的
           联系,西方学术一个优良的传统是充分地关注既有的研究,这使得有关
           maison 的既有研究成果得到了相当好的分析和辩论, 它们或多或少都
           延续了 1982 年后的非“家产亲属制”的许多因素。

               八、家产亲属制与中国研究

               海峡两岸的学者受 1995 年出版的《关于家屋》中的后现代路径的


           · 60 ·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