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53
社会·2022·4
house鄄based society”(基 于 家 屋 的 社 会)(Carsten, 1987:156; Carsten et
al., 1995: 8)。 一位专业的学者提出这样的译法,明显是不同意西尔维
娅带有业余意味的翻译,有深思熟虑的专业感。 但她和西尔维娅无疑都
是以英美的社会—文化为翻译背景和导向的, 所以她们的译文并无本
质上的差异:卡詹妮以 society 为中心词,进一步明确“社会”的性质是基
于家屋的,人们由此应当探索哪些社会是不基于家屋的(Carsten et al.,
1995: 18),如果该社会是基于家屋的,探索的重心就是物质性的房屋,
而不是其社会组织制度。
由此,研究者的工作重心便是识别特定群体属于或不属于“家屋社
会”,如华洛仙娜(Waterson, 1995:48-49)认为,一个社会要具有某些不
可化约的特点才可以算“家屋社会”,并进一步提问:“可能存在无社会
分层的家屋社会吗? ”麦克唐纳认为菲律宾只有一小部分群体算是发育
丰满的“家屋社会”,色伯纳认为婆罗洲大部分群体都不是真正的“家屋
社会”(转引自 Waterson, 1995:51),李甫耶认为圭亚那案例属于家屋社
会序列的最弱的一端(Rivière, 1995:203),等等。 他们带着“家屋社会”
11
的概念去东南亚和南美亚马逊河流域, 用人类学志书(ethnography) 的
方式验证列维—斯特劳斯的“家屋”概念,学术取向就此扭转。 但显然,
11. 尽 管 早 在 1986 年 色 摩 尔—史 密 斯 就 把 ethnography 理 解 为 实 地 研 究 和 著 作 两 部 分
( Seymour鄄Smith, 1986:98-99),但 2006 年《人类学 百科全 书》对 ethnography 的 定义仍 是
“对一个文化或共享一个文化的一群人的深度描写”(Birx, 2006: 851), 同年伯纳德的
定义也是“描述一个文化或文化之一部分的一个叙事”( a narrative)(Bernard, 2006:24),
他们都把 ethnography 描述的对象界定为“文化”,而不是“民族”,这一点似更为普遍。 在
英国人类学界,则认为它是对某个社会的描述。 非专业性的通用英语字典中,ethnography
一词一般是指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是对某个文化或社会的描述,都不涉及“民族”。 中文
学界把它翻译为“民族志”,更像是一种本土发明(王铭铭,2015a)。 如吴泽霖(1991:239)
的《人类学辞典》中的定义即为:“主要是对一个特定民族、群体的社会和文化制度进行
详细的调查、描述和研究”,这应当视为一个具有强烈时代背景的定义,是 20 世纪中文
学界为了凸显“民族”意涵而实施的众多建构策略的一部分,其中“民族”一词在语义上
明显与“群体”重复,去掉亦无伤大雅。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吴文藻就已经将“民族志”等
同于对边疆民族进行的研究,而与内地的乡村研究区隔开。 实际上在西方人类学那里,
对二者的著述都算在“民族志”范畴。这再明显不过地表明,“民族志”是中国本土为建构
“民族”而创造的概念,与 ethnography 不完全一致;中文学界对该词的词根 ethnos 在中文
学术概念中造成的民族—族群二元张力及超越,较早有王铭铭( 2015a)的论述 ,亦可参
见张亚辉(2020)、杨清媚(2010)等的讨论。 为了更接近西方人类学界定的该词的本义,
避免赘论,本文采用“人类学志书”这个超脱而便捷的译法。
·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