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2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232
传统乡约的现代性转换:杨开道的乡约—自治思想研究
乡约与保甲、教化与政治的关系在王安石之后就开始走向融合,乡约
保甲制的实施将乡约纳入保甲之中,它一方面扩大了乡约的实施范围,但
另一方面却又弱化了乡约的感召力 , 这 便 构成 了 乡约发 展 的一 个 悖
—
论——被吸纳进保甲中的乡约,其感召力却因实施范围的拓展而减弱。 对
此,受时代之自由民权风气影响的杨开道,一方面为乡约民权精神的衰败
而感到惋惜,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民权民治的条件性以及官治在特定
条件下的必要性,即在“过渡时期,专制政治已经打倒,民主政治还未实
现,一定要有一种官治来训练人民,树立自治的基础”(杨开道,1930d:13)。
虽然有民权、民治的情结,但杨开道并不是一个理想化的民权主义
者。他一方面“将自治希望寄托于民众,希望中国能复兴乡约传统,建设
村民参与、人人共享的自治组织”(马威,2009),但另一方面也清醒地意
识到,如果没有统一的官治作为基础,自治的发展必将导致地方各自为
政,并可能演化为割据的状态。 民国的治理实践表明,官治的优势只在
特定的范围之内,其权力扩张也必须限定在特定时期与特定条件,一旦
训政阶段的任务结束,政府就应该迅速转向宪政阶段,还权于民。
(二)精神教化:乡约与自治的融通之道
在民国知识分子群体中, 有一部分人曾反思了民国以来所引入的
西方地方自治模式。 柳诒徵(2013:139)在其《中国乡治之尚德主义》一
文中即指出,中国传统之人民“自谋”,“其形式虽与近世各国所谓地方
自治者不侔,然欲导吾民以中国之习惯渐趋于西方之法治,非徒此参其
消息,不能得适当之导线也”。 柳诒徵等人虽意识到舶来的自治理念若
不能接续在中国的乡治传统之上, 则势必无法获得国人的认同并取得
预期的目的,但究竟如何接续,如何推动,并未展开。杨开道对乡约的研
究则可谓是对从传统乡治转向现代自治的一种探索。
乡约之所以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并为自治提供基础与条件,一方
面是因为广义的乡约与地方自治在内容体系上具有一致性,即保甲严密
组织,乡约倡导道德,里社代表宗教,社学繁盛教育,社仓代表经济,而
“现在的自治制度,里面所包含的事业,也只是这几种,不过名称上稍为
现代化而已”(杨开道,1931a:11)。 更为关键的是,乡约能为自治的发展
提供相应的精神基础。 如果说英国之自治有宗教作为孕育与发展的精神
基础,那么中国若要孕育自治,则需要培育相应的精神基础。 杨开道的解
决之策是从中国传统的教化入手,培育道德与精神,而在教化之中,他亦
·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