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9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229

社会·2022·4

           限》一文中就曾同时表达出对法国自由思想和英国自由思想的赞赏,他
           一方面接受穆勒等英国自由主义者所推崇的政府“守夜人”理论,另一
           方面又认同以卢梭为代表的法国自由主义者所推崇的国家至上理论。
           杨开道对官治与自治的分析也能反映出梁启超身上这种英法自由主义
           相交相杀的影子。 杨开道之所以将这两种具有内在张力的理论进行“混
           搭”,或许确是因其“没有认识到英国的自由思想和法国的自由思想之
           间的重大区别”(张灏,1997:136), 但更为关键的诱因可能是舶来的民
           权与自由观念同中国旧有等级秩序观之间存在的张力, 而中国在内外
           交困局势下对专权治理模式的偏好显然加剧了这种张力。

               三、乡约:通往自治之路的阶梯

               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 实现地方自治是国民党训政时期的重要
           工作,亦是训政向宪政过渡的基础,其具体办法便是在县及以下引入直
           接选举,组建民选政府,施行民主代议制。依此方略,自治本是为了伸张
           民权,提升民众的民主意识,然则实际的操作却只是增设了不必要的机
           构,并借自治巧立名目、收取税费。 与此同时,“自治”的实施亦多由政
           府强令而非民众自发,到头来地方负责人仍需上级政府指派任免,民主
           成为空谈。 在民国知识分子看来,自治成为空中楼阁,固然与政府未能
           放权有关,但更关键的是民智闭塞,民众缺乏相应的自治意识,而民众
           自治意识的培养则可以也必须从中国自身的治理传统中予以诱发。
               (一)乡约传统及其制度变迁
               《吕氏乡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文的乡约,虽然诞生于北宋,
           但它所依凭的德治精神却可上溯至周礼。 《吕氏乡约》中“德业相劝、过
           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原则皆以教化为目的,且其教化之方式
           皆以“礼 ”为 工 具 ,其 中乡 饮 酒 礼 则 是 其 与周 礼 所“共 享 ”的 礼 教 方 式
           (杨开道,2015:40)。
               《周礼·大司徒》云:地官“以本俗六安万民”,其中四俗为“族坟墓”
          “ 联兄弟”“联师儒”和“联朋友”。“联”构成周礼得以实践的重要基础,也
           构成古代聚落共同体的根本精神, 而聚居、 会饮等则构成聚落共同体
          “ 联”的形式化载体。 正是在“联”之基础上形成的古代聚落共同体中才
           有了“相保”“相受”“相葬”“相救”“相赒”和“相宾”。虽然春秋中叶以后,
           聚落内部的贫富分化开始加剧, 但真正对聚落共同体形成瓦解的是闾


           · 222·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