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156
非自主回忆:普鲁斯特论个体记忆的社会性
有一种救赎的作用。 普鲁斯特认为,对于外祖母而言,奉上自己的“发
现”(指《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小说)也算是一种补偿;外祖母也在这一
作品中被永恒化和普遍化,并得以纪念。 他通过“非自主回忆”的方式,让
心爱的人融在更加广阔的现实之中,从而让死者永恒,让生者得到救赎。
我们还需要追问一个问题,“非自主回忆”是神秘的吗?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 它寄托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物
件”或一些动作上,如小玛德莱娜点心或“弯腰脱鞋”,而在一些出乎意
料的时机中,这些会激起主体对往事的回忆。 借助这些“小物件”,我们
能够逐渐“还原”过去。 这些“小物件”的作用之所以得以启动,主要是
因为它们对主体的心灵有一个触动(这是普鲁斯特“非自主记忆”理论
的一个关键条件),如此的记忆可以被认定是真实的,至少是印象真实
和情感真实。具体过程如下:过去留下的“物”激起了回忆主体的异样情
感,这一情感代表了过去生活的某一品质,还与今天存在蛛丝马迹的关
联。 所谓的“蛛丝马迹”,是指它距离今天的生活情境有些遥远,事实
上,这才是生命的本质之一。 这也是普鲁斯特的记忆理论的贡献所在,
即借助过去的物件, 回忆主体在印象真实和情感真实中重新提炼了生
活/生命的品质。 在这种反思性活动中,个体对生命本质和社会本质有
了切身认识。“救赎”也是在这一意义上发生的。
所以,时间的惩罚和拯救也是二合一的问题,即无论过往是如何不
可救药地在时间上无法挽回 (我们无法在不同时间走进同一条河流),
总会有那么一些“非自主回忆”让某些本质性的过去得以浮现,从而使
过去的生活成为我们反思自我生命和生活的对象。 这部分过去同时也
将获得“拯救”,我们也会因此部分得救———它让一部分逝去的过去沉
淀为意识层面的生命本质,个人在其中找到了不同于流逝时间(以及情
势流变)的相对稳固的存在(如普鲁斯特找到了外祖母对他的关爱),就
是超时间的存在。 7
需要强调的是,圣化外祖母的过程是一个发生在主体内部的事情,
是主客体混融的一个经典案例。 可以说,主客体混融比较常见于在世的
每个人,尤其是有至亲(特别是长辈)去世的人容易有这方面的体验。它
7. 按照普鲁斯特的看法,这种生命的本质只有通过艺术才能得到拯救。德勒兹(2008)从
符号学角度解释了这种艺术的本质, 即意义和符号的统一是一种原初性而不是被客观
主义和科学过滤的概念,是生活现象本身。
·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