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148
非自主回忆:普鲁斯特论个体记忆的社会性
之间的关系有了相应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类似勒格朗丹态度的变与不变的社会规则,普
鲁斯特(2012g:242)还在情势的变化中找到了“不变”,譬如道德品性,
他认为这才是生活的品质。普鲁斯特在讨论“非自主回忆”时,不时会出
现一种对社会情怀和社会精神的确信。 例如,他认为,回忆中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也是“生活品质”的一个方面。 他指出:
更为真实的是生活在人与人、 事件与事件之间不断地用
线(关系)进行编织,穿梭交叉,重重叠叠,把它编织得越来越
厚, 致使在我们过去的任何一个交点与其他交点之间形成了
一张密密麻麻的回忆网。 (普鲁斯特,2012g:323)
他举的一个例子是叙述者马塞尔的好友圣卢的生活是在各种彼此
相关的关系中展开的,比如,他两人的关系导致圣卢也受到与自己生活
完全无关的人物(例如,“我的外祖母、我的爱人阿尔贝蒂娜”)的影响,
因为后者影响了马塞尔的生活,从而也间接影响了圣卢。
普鲁斯特将通过理智得来的记忆(“自主回忆”)放置于一个相对不
重要的位置,不过,他的追忆工作在本质上也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即便
—“非自主回忆”———作为缘
这个追忆工作是以非理性的感受和印象——
6
起和主要质料,但进入记忆深处的工具依然是理性。 而且,他也不希望
仅仅停留于“非自主回忆”带来的这种模糊感受,而是要深入下去,去寻
找一种法则,“抓住那些别人看来实属所谓的琐碎的小事”,并使自己“成
为一条心理法则的代言人”(普鲁斯特,2012g:201-202)。
往昔已成形, 化为现实, 并给予我一个永恒的价值……
(但)已经不是个人主义的愉悦,至少可以为他人所用。
(普鲁斯特,2012g:328)
“可以为他人所用”也是一种“社会性”,普鲁斯特试图阐发的“不
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些强迫我们的社会精神,表现在“非自主回忆”
中,具有以下内涵:
第一,“非自主回忆”具有一种强迫力,在这里指个体也不能随心所欲。
那些复活了的过去, 在它们所持续的一瞬间是那么地完
6.“理智”在这里是指普鲁斯特所拒斥的“逻辑合理性”下语言编织回忆的行为。“理性”
是指个体记忆在受到触发后(强调被动性),人性中的理性能力可以顺势打捞起这些以
“感性”为基本特征的记忆。
·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