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143
社会·2022·4
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涉及的议题和学科领域较为广泛。 法国经典
作家如莫洛亚、德勒兹等都讨论过他的理论,中国学术界的讨论也较为
深入。 不过,既有讨论强调的多是“非自主记忆”(mémoire involontaire)在
重建普鲁斯特的记忆现实中作为方法的作用 (吴晓东,2000; 莫洛亚,
2012:8),偏重从文学和艺术哲学的视角讨论普鲁斯特如何使流逝的时
光失而复得及其对于普鲁斯特的重要意义。 其中的意义之一是贝克特
等认为的所谓时间的惩罚和拯救的问题 (皮埃尔-坎,1988; 贝克特,
2017),它对应时间的二重性问题,即遗忘和记忆。 一个较为常见的观点
是,在如何克服时间的流逝方面,普鲁斯特找到了写作/艺术的道路(吴
晓东,2000),从而达到一种超时间的境界/现实。 吴晓东得出的结论是:
艺术是废除时间维度的必经之路。 莫洛亚( 2012:6)在《追忆逝水年华》
的序中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消蚀过程之中,普鲁
斯特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 这种流逝与消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
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 正像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
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由于“自我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解
体”,个人无法把握时间,即便把握住了,也只能是幻像。 吴晓东认为,
普鲁斯特以“非自主回忆”方法营造了过去时间统一性的幻觉。 但从集
体记忆角度来说,“非自主回忆”这一个体记忆形式把握的是“社会的精
神”这一超时间存在。 1 后者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之一。
概言之, 既有学者分析的多是普鲁斯特如何追忆过去的方法———
以“非自主回忆”的方式提取过去,而本文试图讨论的是这种“非自主回
忆”勾画出来的“社会”的本质问题及其对于社会学的意义。 在阅读《追
忆似水年华》时,我们发现普鲁斯特处理的尽管是时间流逝这一主题,
他对“不变”的追求和“本质”的讨论却构成第一重要主题,这也是他的
救赎之道(本雅明,2014b:225)。 笔者首先从记忆的社会性角度来理解
这一“ 本质”或“不变”的问题。
通过对《追忆似水年华》的文本阅读以及对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思
想的理解,我们发现,普鲁斯特的核心记忆思想———属于个体的“非自
主记忆”,其实也包含某种“社会性”思想,因此,他的个体记忆理论就
1. 这一超时间现实被普鲁斯特称为“艺术的现实”。 笔者认为,它的背后存在一种社会
性,尽管社会在时间的流变中也会发生变迁,但其中的“社会精神”具有相对 不变性 ,这
是涂尔干—哈布瓦赫传统讨论的主题之一。
·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