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4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234

交友之道: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rejection)或 处 于 边 缘 位 置(Olsson,2007;Moor,et al.,2015;Hjalmarsson,
                2017)。 从作用机制来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既可以对青少年的同伴关
                系产生直接影响,也可能通过家庭居住地、文化资本、教养方式等因素
                产生间接影响。 例如,相同种族、收入水平接近的家庭更有可能居住地
                邻近,子女更容易形成 朋 友关系( Mayer and Puller,2008);移 民 家 庭的
                子 女 因 移 民 身 份 和 语 言 能 力 而 难 以 与 本 土 青 少 年 深 入 交 往(Tsai,
                2006);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了解以及与子女的相处时间等教育投入也
                会影响孩子的同伴关系(Updegraff,et al.,2001)。
                    来自中国的相关研究尚未达成共识。 部分经验研究支持了上述结
                论,发现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同伴关系质量的影响较客观社会经济地
                位略大( Li,et al.,2020),且家庭教养 方 式 和 学 生 心 理 素质(如 对 压 力
                和自尊的感知等)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学生同伴关系的重要中介
                因素(程刚等,2018;Bai,et al.,2021)。 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家庭背景对
                孩子同伴关系的影响非常微弱,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并没有对青少年
                的朋友数量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杨钋、朱琼,2013;程诚等,2022;Li,
                et al.,2020)。 杨钋、朱琼(2013)认为,并不能因此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
                位对同伴关系没有影响,更有可能的是,家庭背景并不直接提高或者
                降 低 学 生 在 同 伴 中 的 接 纳 度 , 而 是 对 同 伴 关 系 造 成 “区 隔 ”
                ( segregation),精英阶层和非精英阶层的青少年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
                朋友网络。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能)影响青
                少年同伴关系的机制,包括青少年的个体特征,诸如认知能力、非认知
                能力和兴趣特长等。
                    我国中小学教育向来以升学为导向,学业成绩的重要性受到学校、
                家 长 和 学 生 的 普 遍 认 可 。 名 誉 重 要 性 理 论 (reputational salience
                hypothesis)提出,在一个群体中,根据群体规范或文化氛围,对群体成员
                的声望影响最大的属性, 往往是影响该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接纳度的
                最主要因素(Hartup,1996)。 因此,青少年的个人特征与同伴群体整体
                氛围或文化的契合程度越高,则接纳度越高(Boivin,et al.,1995)。 社会
                地位效应理论则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 将建立朋友关系的过程看作
                获取潜在社会资本的途径, 认为个体倾 向 于跟 地 位较 高 的人 交朋 友
                ( Mouw,2006)。 例如,在推崇学业成绩的学校环境中,拥有教育期望高、
                学 业 成 绩 好 的 朋 友 , 对 青 少 年 来 说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潜 在 社 会 资 源


                                                                          · 227·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