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3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183

社会·2022·3

           样的方式为我们研究同辈竞争群体的结构效应提供了可能性。
               (二)变量介绍
               1. 因变量
               本研究的一个因变量为“学业成绩”,测量指标为学生 2014 年秋季
           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期中考试成绩。 为了方便比较,我们把期中考试不
           是 100 分的科目成绩转化为百分制的分数, 然后将三个科目的成绩取
           平均值。 分值越高,表示学业成绩得分越高。
              “心理健康状况”是本研究的另一个因变量。 CEPS 两轮调查均涉及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该测试题由 10 个测量焦虑或抑郁的指标构成,
           每个均为五分类的定序变量, 其中,“从不”=1,“很少”=2,“有时”=3,
          “经常”=4,“总是”=5,数字越大,表示学生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我们对
           上述 10 个指标进行逆向编码, 并通过主成分因子法和 0—1 标准化生
           成取值范围为 0—100 的“心理健康状况”变量。 数值越大,表示学生的
           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 自变量
               本研究的自变量包括三个部分: 个体层面学生投入的课外补习时
           间、班级层面班级平均课外补习时间和班级课外补习参与比例。 投入的
           课外补习时间通过两个题目进行测量。 一个题目为“周一到周五,你通
           常每天上校外辅导班(与课业相关)的时间”,答案选项有六类,本文重
           新编码为“没有”=0,“不到 1 小时”=0.5,“1 小时至 2 小时”=1.5,“2 小
           时到 3 小时”=2.5,“3 小时至 4 小时”=3.5,“约 4 小时以上”=4。 另一个
           题目为“周末,你通常每天上校外辅导班(与课业相关)的时间”,答案
           选项也有六类, 本文重新编码为“没有”=0,“不到 2 小时”=1,“2 小时
           至 4 小时”=3,“4 小时至 6 小时”=5,“6 小时至 8 小时”=7,“约 8 小时
           以上”=8。 我们将周一到周五的补习时间乘以 5 加上周末补习时间乘
           以 2 得到“课外补习时间”变量,数值越大,表示个体投入的课外补习时
           间越多。 随后,计算每个班级学生课外补习时间的平均值以构建班级平
           均课外补习时间。
               班级课外补习参与比例为班级学生参与课外辅导班的比例。 个体
           是否参与课外补习班的测量问题是“最近一年来, 你参加了哪些辅导
           班”,包括“奥数”“普通数学”“语文/作文”“英语”,答案选项均为“是”
           和“否”。 本文将“都没有参加补习班”编码为 0,“至少参加一种补习班”


           · 176·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