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8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188

竞争与博弈:课外补习的学业回报与心理健康代价

                方面,我们使用二分类 Logit 模型来估计个体参与课外补习的概率。                         8
                    其次是共同情境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该问题是指不同学生所归属
                的同一班级在班级排名、师资力量、班级氛围等特征方面是相同的,这
                可能使得影响学生教育发展的因素并非来自个体的课外补习行为,而
                是来自班级层次的某些潜在因素。 多层线性模型能够较好解决这一难
                题。 该模型能够将班级的所有特征因素进行控制,这不仅排除了因为班
                级共同情境所造成的统计干扰问题, 还有利于考察个体课外补习行动
                基于班级课外补习参与水平的条件效应。
                    最后是双向因果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参与课外补习在影响学业成
                绩的同时,学业成绩也反过来影响课外补习参与,估计的结果因此可能
                存在双向因果问题。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国外学者一般使用学生的出
                生顺序、补习学校收取的补习费用、学生居住地与补习机构之间的距离
                等工具变量来解决双向因果问题。 然而,本文的实证研究涉及班级层次
                与个体层次的多层交互效应,因而难以寻觅合格的工具变量( CEPS 数
                据中并未涉及上述提及的工具变量)来处理双向因果问题。 尽管如此,
                我们也采取两种做法来尽量克服这一问题。 其一,将学业成绩前一年的
                                                     9
                数据信息(前测)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 其二,使用前一年的学业成
                绩信息来预测个体参与课外补习的概率, 然后通过稳定逆概率加权技
                术实现数据的平衡。          10
                    2. 分析模型
                    根据本文的解释框架,随着班级课外补习参与水平的提升,个体课
                外补习在学业回报上的相对重要性逐渐减弱, 同时也导致心理健康代
                价的进一步加剧。 这一解释命题要求模型结构包含个体层次和班级层
                (接上页)自评健康状况、兄弟姐妹数量、家庭居 住 安排 、家 庭迁移 流动 状 态、标准 化认
                知能力、同伴群体质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长教育期望。 班级/学校因素变量包括班
                主任性别、班主任工作年限、班级排名、班级规模、年级规模、学校生师比、所在地区类型
                和行政级别。
                8. 囿于篇幅,本文并没有展示模型分析结果和平衡性诊断,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联系作者。
                9. 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业成绩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 0.847),因此,对七年级学业成绩
                的控制可部分克服双向因果问题。
                10. 我们还将“参与课外补习时间”作 为因变 量,“学业成绩”作 为自变 量进行 双 向 因 果
                检验。 结果发现,在未加权之前,学业成绩对参与课外补习时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
                0.1 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但加权之后,显著性消失,这表明稳定逆概率加权 在一定程度
                上克服了双向因果问题,较好地实现了数据的平衡。


                                                                          · 181·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