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1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181
社会·2022·3
班级。
(三)同辈竞争压力与课外补习的心理健康代价
同辈竞争对手的课外补习行为与个体课外补习的心理健康代价之
间同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基于上述文献,我们有理由认为,课外补习
行动蕴含着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正向因素和负向因素。 因此,课外
补习行动对心理健康存在何种影响取决于哪种因素占据主导地位。 基
于上述三阶段的理论推演,结合“社会比较理论”(正向因素)、“睡眠剥
夺理论”和“角色压力理论”(负向因素),我们对课外补习心理健康代
价的变动趋势进行类似的推导。
在第一阶段,正向回报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负向代价因素处于次要
地位。 在此阶段,行动者通过投入更多的课外补习时间迅速获得竞争优
势,在与班级成员的竞争中激发了积极的“社会比较效应”,使得行动者
的心理健康水平出现短暂的上升。 同时,低度的竞争和博弈使得行动者
和父母对角色的要求较低, 行动者尚未处于角色超负荷或角色束缚状
态。 另外,由于所投入的课外补习时间较少,因而行动者的睡眠时间和
质量受影响较小,“睡眠剥夺效应”并未发挥作用。 在此情形下,行动者
所投入的课外补习时间对心理健康造成的负向冲击较低, 所付出的心
理健康代价较小。
在第二阶段,负向代价因素发挥的作用较大,正向回报因素的影响
较为微弱。 在这一阶段,更多的未参与者转化为参与者,所投入班级课
外补习时间总量逐渐增多,导致行动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由竞争优
势带来的“社会比较效应”也不断变小。 与此同时,随着激烈程度的递
增,行动者和父母对角色的要求逐渐增多,行动者所承担的角色压力也
越来越沉重。 在与参与者的竞争和博弈中,随着投入的课外补习时间的
不断增加,行动者的睡眠时间和质量逐渐变少和下滑,最终强化了“睡
眠剥夺效应”。因此,在中度竞争阶段,行动者课外补习的心理健康代价
较大,所投入的课外补习时间对心理健康的负向影响逐渐加剧。
在第三阶段, 负向代价因素占据主导地位, 正向回报因素消失殆
尽。 此时,在负向循环的博弈中,个体通过投入课外补习时间所获得的
竞争优势基本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积极的“社会比较效应”完全消失,甚
至还会引发消极的沮丧效应。 取而代之的是,行动者感知到的角色压力
迅速增大,持续处于角色超负荷和角色束缚状态而无法自拔。 同时,在
·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