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5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175

社会·2022·3

              “健康回报模型”将社会情境纳入解释链条,为解释课外补习的健
           康效应提供了新的思路。但这种解释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健康
           回报模型”不仅与多数实证研究结果相左,而且同很多家长和学生的体
           验大相径庭,其理论适切性还有待商榷;其二,“健康回报模型”只解释
           了个体从未参与者到参与者的学业焦虑和自我评价的变化, 忽视了当
           个体参与到课外补习之后所感受到的学业负担和竞争压力;其三,该模
           型还忽视了课外补习对参与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随同辈竞争群体课
           外补习参与水平的变化而发生变动的趋势和过程。

               三、竞争与博弈背景下的课外补习学业回报和心理健康代价

               上述有关课外补习双重效应的理论模型大多忽视了激烈学业竞争
           与博弈背景下的同辈群体效应。 概括地说,本文认同课外补习的学业回
           报和“健康代价模型”的部分观点,即课外补习增加了个体的学业产出,
           却以降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代价, 但在以竞争与选拔性质为主的
           教育制度下, 同辈竞争对手课外补习的参与水平会对个体课外补习的
           双重效应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 使个体课外补习的因果效应和作用机
           理发生改变。 接下来,本文将简单概述中国教育系统的结构和特征,随
           后通过一个数学推导和“博弈论”视角来阐述这一观点。
               (一)中国教育系统的结构和特征
               第一,中国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或学校、城乡之间分布不均衡,突
           出的表现形式是在教育分流过程中的重点学校制度。 尽管重点学校制
           度已经在 2006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被废除,但重
           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学校声誉、政府
           资助等方面的差异性仍然得以延续(吴愈晓、黄超,2016)。一方面,重点
           学校能获得政府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具有较高水平的办学质量,积
           累了较好的口碑;另一方面,由于重点学校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丰厚
           的薪资待遇,因而所吸纳的生源质量和师资力量远高于非重点学校,这
           反过来又提升了重点学校的声誉和整体的学业产出, 从而进一步维持
           甚至加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第二, 能否进入重点学校就读决定了学生未来教育机会的获得和
           地位获得。 重点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更完善的教育配置和较好的
           班级氛围(优秀的同辈群体),能够帮助学生在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最


           · 168·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