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4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174

竞争与博弈:课外补习的学业回报与心理健康代价

                关(Chen and Lu,2009)。 基 于 同 样 的 调 查 数 据 , 关 秉 寅(Kuan,et al.,
                2018) 也发现, 参与课外补习显著地增加了九年级学生患抑郁症的风
                险,进而对其心理健康造成明显的负向冲击。
                    “健康代价模型”本身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健康代价模型”
                仅从个体层面探讨课外补习行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 忽视了个体
                所处的社会情境对个体感知情绪的调适作用;二是“睡眠剥夺理论”和
               “角色压力理论”均来自其他研究领域,“健康代价模型”将其用于课外
                补习效应研究,是否存在“水土不服”尚存争议;三是缺乏完整的解释链
                条和逻辑框架,难以形成一般化的理论模型。
                    2. 课外补习的健康回报:“压力释放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
                    与“健康代价模型”截然不同,课外补习的“健康回报模型”认为,
                在学业焦虑水平较高的社会情境中, 参与课外补习诱发了某种心理机
                制,提升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解释模型以“压力释放理论”和
               “社会比较理论”为代表。“压力释放理论”认为,在教育竞争激烈的社
                会环境中,无论参与课外补习是否提高了个体的竞争优势,课外补习行
                为本身都能缓解学业竞争带给学生和家长的学业焦虑和心理压力。 换
                言之,学生和家长通过投资课外补习来寻找心理安慰和精神慰藉( Sun,
                et al.,2020)。
                    “社会比较理论”则认为,参与课外补习能使得个体获得竞争优势,
                从而在与同辈群体的比较中获得更高的自我评价, 最终促进个体的心
                理健康发展(Cole,1991)。 按照参照群体的理论逻辑,个体倾向于通过
                比较同一班级或学校中的同辈群体来评估自身的学业能力, 并形成学
                业自我评价(Davis,1966)。当与同辈竞争群体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时,个体的自我教育期望、学业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等自我评价都会
                得到提高,也使得个体对未来的学业生涯产生乐观的预期,进而对个体
                的心理健康产生正向影响。
                    课外补习的“健康回报模型”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尚缺乏实证支持。
                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孙伦轩等(Sun,et al.,2020)使用倾向值匹配
                的双重差分法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与未
                参与课外补习的学生相比, 参与课外补习的学生表现出更好的心理健
                康状况。 但该研究剔除的样本数量 (2 641 个) 占总体追踪样本数量(9 449
                个)的 27.95%,得到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 167·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