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4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114

“鬼行贱业”的救赎与转型:新旧之交下的梅兰芳游美记

                的时装戏, 但他很快就发现这类时装新戏在艺术和社会意义上都有极
                大的缺陷。 京剧艺术的“写意性”使其表现的故事需要与现实生活有一
                段“想象的距离”,如果直接用京剧表达现代生活,很容易陷入形式与内
                容的矛盾中;同时,这种现实的表现手法也不得不“荒废掉”传统的技术
                (梅兰芳,2017:260)。 对西方话剧形式的直接套用不仅限制了京剧艺术
                的表现形式,而且容易让人有“不伦不类”的感觉。 因此,1915 年,梅兰
                芳及“梅党”成员开始排演“古装新戏”,第一部戏就是《嫦娥奔月》。 在
                服装设计上,他们放弃了老戏里嫦娥衣服长、裙子短的舞台形象,转而
                模仿传统画中衣服短、裙子长的仕女形象,但仍然按照老戏的套路使用
                长水袖而非仕女图中的短水袖。 另外,新戏用花草画的片子将舞台布置
                成野外的景色,同时把灯光搬上京剧舞台。 梅兰芳及其团队的革新使得
                传统戏曲可以在不对表现形式进行较大改动的同时, 与当时新的舞台
                技术展开有机结合,从而让京剧可以在“写意”与“写实”之间找到一条
                中间道路,既保留古典美的想象,也不拒绝现代的舞台艺术手段。 在梅
                兰芳等人看来,艺术是追求“美”的,不一定要全面接受或否定某种价
                值。 因此,梅兰芳在借鉴西方“非写实”唯美主义戏剧的基础上,有意识
                地通过一系列古装新戏的编演展开探索,创造出一种抽象的、理想的、
                超越现实生活的东方唯美主义戏剧(施旭升、徐晨,2020)。 受梅兰芳等
                人的影响,正值鼎盛期的京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产生了某些具有现
                代性特征的转变, 这种对视觉效果的高度重视使得京剧更加符合现代
                都市市民的口味(何恬,2011:159)。
                    除了戏剧表现手法和内容的转变之外,梅兰芳“古装新剧”的创作
                机制也独具一格,基本上采用了“集体创作、分工制作”的方式,这在民
                国初年的京剧界是非常难得的。 梅兰芳一改传统剧目创作过程中“拿来
                主义”和“累积渐变”的模式,通过采用类似“工业化”制作的方式,使演
                出剧目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复制, 演出形式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场
                合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大大加强了剧目的时代生命力。
                         我排新戏的步骤, 向来先由几位爱好戏剧的外界朋友随
                     时留意,把有点意义,可以编制剧本的材料,收集好了,再由
                     一位担任起草,分场打提纲,先大略地写出来,然后大家再来
                     共同商讨。 有的对于掌握剧本的内容意识是素有心得的,有
                     的对于音韵方面是擅长的, 有的熟悉戏里的关子和穿插,能


                                                                          · 107·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