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116
“鬼行贱业”的救赎与转型:新旧之交下的梅兰芳游美记
后,“五大名伶”应运而生。 12 随后,徐碧云很快退出了京剧舞台,“四大
名旦”的称号才最终确定。
这场“名次之争”产生了三个方面的效果。第一,梅兰芳自从被冠以
“伶界大王”的称号之后,就俨然成为了京剧界首屈一指的人物,进而在
社会层面被称为京剧艺术的最高代表。 在此后的屡次票选中,梅兰芳都
是“龙首”的不二人选,以至于所谓选“五大名伶”和“四大名旦”就是选
除了梅兰芳以外的人。 第二,《顺天时报》主笔辻听花为日本人,加之票
选活动并不规范,没有吸收专业剧评家的意见,因而在票选之后引发了
较为广泛的学术争论,梅兰芳的名声由此在学术界广为传播。 此后,多
家中国报纸也开始举办自己的票选活动, 为京剧伶人排名开始成为风
潮。 第三,“四大名旦”的称号类似今天的“捆绑宣传”,换句话说,这个
名号的出现使得四个人被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又明确突出了梅兰芳的
首席地位。 13 尽管梅兰芳在不同时期的票房号召力有所变化,社会的追
捧力度亦有差别,但“四大名旦”之首的名号奠定了他在剧界与社会的
地位,也是支持梅兰芳赴美演出的重要条件。
除了“名”与“ 实”的成就外,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梅兰芳的府邸
逐渐成为重要的外交场所。 此时,赴美演出的设想已存在于梅兰芳、齐
如山等人的脑海中,在“梅党”众人的设计下,经营“梅府外交”成为梅
兰芳赴美前的重要准备工作。
(三)蜚声海外:梅府外交与赴美宣传
从 20 世纪 20 年代起,梅兰芳就开始与欧美各界人士频繁往来,外
国人到中国旅游时,会将“故宫”“天坛”“长城”“梅府”当成必经之地,
而梅兰芳也总要尽地主之谊,或请客人喝中国茶,或开个茶会。 如 1926
年的《北洋画报》就刊文称,“听说瑞典王储说过,‘在瑞典的时候,早耳
其名,今番来华,必须一睹芳容,一顾妙曲’”。 14 据齐如山(2005:9)统
计,在梅兰芳离开北平前的 10 余年里,这种外交场面就有 80 余次,被
招待者也有 6000 多人。 梅兰芳所居住的北京无量大人胡同因此成为了
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到访过的欧美各界人士包括克莱斯勒、毛姆、瑞
12.“五大名伶”分别是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徐碧云。
13.“四大名旦”的顺序一直在变,但无论如何变,梅兰芳总在首位,并且其余三人在公开
场合亦不敢与之竞争,如尚小云曾说他为“梅霸王”,剧界人亦称之为“梅大王”。
14. 参见:《瑞典王储光顾梅兰芳记》,《北洋画报》(1926 年 11 月 6 日)。
·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