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110

“鬼行贱业”的救赎与转型:新旧之交下的梅兰芳游美记

                明了京剧的“程式化”“写意”的艺术特点,而梅兰芳在赴美演出之后更
                是明确感受到了京剧本身的艺术价值。
                         兰芳岁前薄游美洲, 亲见彼邦宿学通人, 对吾国旧剧之
                     艺术,有缜密之追求,深切之赞叹,愈信国剧本体,有美善之
                     质;而谨严整理之责任,愈在我剧界同人。 一年之间,各校对
                     于国剧,研求既已异乎旧时之观念。 (梅兰芳、余叔岩,1932)
                     另一方面,“国剧”这个说法之所以会在近代发明出来,甚至被大
                众视为自然而然的存在, 其首要原因还 是 应 对外 来 文 化压 力 的需 要
                (何恬,2011:149)。 受到“新青年派”的“工具论”和发扬“问题剧”理念
                的影响,作为“国剧”的京剧自然需要承担起“国家意识”。 在 20 世纪
                初,“输入国家思想”是救国第一要义的观点已经成为了改良论者的理
                论前提之一(张一帆,2015:33)。在赴美的游轮上,梅兰芳也一再谈起这
                一主张。
                         所以我说, 戏剧在社会的改进上, 是很有权威的重要工
                     具,小而以代表个人的思想,大而可以代表国家的思想,戏剧
                     可以救国,戏剧也可以亡国呢。 (李斐叔,2015:34)
                    “国剧运动”的意外后果是京剧成为“国货”,并且在整个社会层面
                起到了振奋民族自信心的作用。 因此,梅兰芳赴美演出不仅是个人的艺
                术探索,同时也成为中国艺术跻身现代艺术之林的一次尝试。
                    由此,为什么是京剧出国演出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 实际上,在赴
                美之前, 梅兰芳不止一次将京剧带出国门,1919 年和 1924 年赴日本的
                演出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然而这终究无法与赴美演出的影响相提并
                论。 此外,梅兰芳虽然在清末民初就已成名,在 20 世纪 20 年代又成为
               “四大名旦”之一,但终究只是顶尖伶人中的一个,从市场号召力上看,
                他在不同时期亦有敌手。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出国演出又非得是梅兰芳
                不可?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无法避开对当时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分析。
                     四、赴美的“信心”与“决心”:世界中心与经济危机

                    (一)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美关系与新世界的艺术中心
                     在 1921—1922 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后, 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
                化,美国和英国在太平洋地区共同对抗日本。 在此背景下,直系官僚控
                制的北京政府一改此前段祺瑞政府所为, 与美国及协约各国保持一致


                                                                          · 103·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