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108
“鬼行贱业”的救赎与转型:新旧之交下的梅兰芳游美记
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二)余上沅的失败与田汉的“新国剧运动”
可以说,余上沅等人提倡的“国剧运动”在很多方面都不讨喜。 1918
年,《新青年》第 5 卷第 4 号的戏剧改良专号引发了“旧剧争论”,钱玄
同、傅斯年、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打出了全面否定“旧剧”的鲜
明旗帜。 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观点不同,“国剧运动”的支持者认为“旧
剧”有特殊的价值,“我每每主张建设中国新剧,不能不从整理并利用旧
剧入手”(余上沅,1930:205)。 余上沅等人对“旧剧”的扬弃态度招致了
“新青年派”的不满,后者提倡“工具论”,主张戏剧应该反映现实社会
问题,而前者却提倡“纯粹艺术”,主张戏剧的审美本质是艺术,应该创
造出揭示民族性格和灵魂的戏剧(胡博,2001)。 对于那些将过去的美好
幻想寄托于旧剧的旧文人来说,“国剧运动”过于维新,是一种对传统文
化的反动。 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国剧运动”被打上了“为旧剧翻
案”“超现实”“超人生”的烙印(胡星亮,1998)。
在余上沅等人发起的“国剧运动”失败一年后,田汉于 1928 年 11
月 8 日和 11 日在《梨园公报》上发表了《新国剧运动第一声》,开启了
“国剧运动”的第二阶段———“新国剧运动”,他说:
我们应该使我们唱的歌剧、音乐的价值更高,思想的内容
更富。 尤其应该使他成为民众全体的东西,不应该成为专供某
一阶级的消闲品。 这就是我们开始新国剧运动的动机。(田汉,
1987:184)
虽然在田汉等人看来,京剧也不过是供某一阶级娱乐的“玩意儿”,
但由于其“草根”属性,也确确实实成为了在社会各阶层之间流行的时
尚。 换句话说,因为京剧等传统艺术本身就来自于底层社会,不存在由
曲高和寡到众所皆知的过程,所以从一开始它就是“民众全体的东西”。
在田汉的这篇文章里,他将戏剧分为歌剧和话剧两种,京剧作为“二黄
戏”属于歌剧,而田汉要做的就是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为了实现这个目
的,他和欧阳予倩、周信芳、高百岁等人组织起“南国社”,开展了各种
传统改编剧目的实践演出。 7 可以说,在田汉的“新国剧运动”实践中,
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成为“改造”的重点对象。
由余上沅等人主导的“国剧运动”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社会关注,这
7. 周信芳是京剧“麒派”的创始人,高百岁是其徒弟。
·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