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103

社会·2022·3

           说的艺术场域“败者为胜”的 游 戏 规 则 ,近代 中 国 的 戏 剧 艺 术 面 临 着
          “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在商业上失败的戏剧从业人员也很难获得文
           化资本,这种赤裸裸的“马太效应”使得京剧艺人必须积极地进行自我
           改造,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与之相呼应的是,经历“器物改革”“制度
           改革”失败的新知识分子也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文化艺术领域,并将之
           作为试验的对象,正如陈独秀( 1904)在《安徽俗话报》中所称,“我看惟
           有戏曲改良,多唱些暗对时事开通风气的新戏,无论高下三等人,看看
           都可以感动,便是聋子也看得见,瞎子也听得见,这不是开通风气第一
           方便法门吗”。 由于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以及国家权威的旁落,社会亟需
           通过非政治的途径来获得精神救赎,而京剧亦需借助社会力量实现自
           身的现代转型。 因此, 民国时期的京剧圈构建出了一个由京剧艺人、
          “捧角儿家”、知识分子等组成的艺术场域,京剧艺术真正成为了贝克
           尔( 2014:2)意义上的集体活动。 这些参与旧剧改革的知识分子成为了
           艺术与社会之间的“中介”,一方面推动着京剧迈向现代,另一方面则
           试图通过京剧影响社会。 以本文谈到的齐如山为例,他既是梅兰芳京
           剧改革的推动者,也是一名普通的京剧观众。 1912 年,齐如山(2014:
                                             2
           178)在看了梅兰芳的《汾河湾》之后, 以普通观众的身份写信提出自
           己的意见,认为梅兰芳演的柳迎春在丈夫苦诉 18 年之艰辛时,不该毫
           无做派地背对观众, 而应当做出适当的表情动作以表达心中的痛苦。
           十几天后,梅兰芳即以此法演戏。 在这一事件的推动下,两人长达 20
           余年的合作开始了。 此后,齐如山为梅兰芳编演了如《一缕麻》等反映
           现实问题的时装戏,避免梅兰芳成为旧剧的牺牲品。 从近代中国文人
           参与戏剧改革的过程可以看到,艺术既与创作者密切相关,又深受观
           众的中介影响(亚历山大,2013:71)。 通过艺术中介的努力,以京剧为
           代表的近代中国传统艺术得以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工具化”也成
           为此时传统文化改造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京剧在近代的转型并非
           简单地以“工具化”为导向,它不仅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也徘徊于

           2. 《汾河湾》的剧情基本上依据《征东全传》第四十一回展开。 唐初名将薛仁贵投军后,
           妻子柳迎春生下儿子薛丁山。 丁山长大后因家贫而每日打雁养亲,一日,薛仁贵衣锦还
           乡,行至汾河湾,正好遇到丁山打雁,由于其箭法精熟而引起仁贵的赞叹。 此时,突有猛
           虎窜至,仁贵怕虎伤人,急发袖箭,不料误伤丁山。 仁贵遂仓皇逃去,到寒窑和柳迎春相
           会,历述别后情景。 齐如山认为,当薛仁贵唱到“无奈何立志去投军”时 ,柳迎春 应该大
           哭,并屡屡用袖拭泪。


           · 96 ·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