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9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199
社会·2022·2
作用, 人不得不面对无名和无关联性, 亦即未经文化处理的生命和世
界,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无名和无关联性的生活? 14
四、面对无名和无关联性的生活方式:伦理悬置与想象
无名和无关联性可以是想象创造的开端, 也可能是灾难迷醉的入
口。 经典人类学范式研究稳定的社会体系和结构, 由此把现象和个体
“溶解”于它所由来的社会文化中。后现代思潮则抛弃体系,关注主体和
情境的丰富与复杂,停止上述的“溶解”,因为细节本身就是意义,它让
人快乐、发狂,并且产生迷思。 实践理论认为“溶解”和“不溶解”各自触
及世界的不同层面, 由此可以理解二者的互动如何构成生活世界的整
体。 以此为基础,人类学重点探讨旧结构将消未消、新结构将生未生的
时刻。 正如格尔兹( 2016:263)所言,当人类学家走出遥远的异文化,面
对嵌入全球体系中的古老文明时,他们“被迫在更无序、无定形、难以预
测, 甚至不受道德和意识形态简化及 政 治权 宜 之 计 影 响 的状 态 下 工
作”,因此,当地人和人类学家都共同面对着无名和无关联性。
借助实践理论,人类学家聚焦于有名和无名之间的关系。 实践理
论探讨社会文化体系(有名)和不可化约到该体系的存在(无名)之间
的关系,目前已经确认了三种不可化约之物:第一是情境偶然性。 它
不是制度、结构和历史的必然,萨林斯和吉登斯的理论都以偶然性或
不可预测性为不可化约之物,它不由结构产生却能改变结构。 虽然体
系无比强大,但生活中没有几个人变成社会的傀儡,因为个体与社会
相 遇 的过程 充 满 偶 然 性 ,并 且 因 人 而 异 ,契 机 和 结 构 在 其 中 纠 缠 ,塑
造了结构下的独特个体。 第二是身体经验的不可言说。 身体经验未完
全被社会塑造,布迪厄的理论即以此为基础,认为活成自己是个微 妙
的过程,个体甚至都没有察觉。 第三,人的灵性在想象中苏醒,在睡梦
中绽放,生命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过去我们只关注白天,理性于其
中张扬而被逻辑和语言表达, 今天 我 们还看 到在语 言 和逻 辑 之 外 的
14. 在社会变迁中,人们不再拥有让自己心安理得的知识体系,新出现的生命经验不再
被基督教和鬼神信仰处理,从而带上了无名和无关联的特性。 不过,并非所有社会变迁
中的生命经验都如此, 只有逸出原有知识体系范围的经验才无法获得让人心安理得的
诠释,而对一些人们比较熟悉的疾病,基督徒和献鬼人家依然可以给出合理的说明,甚
至还会求助于对方的知识和治疗实践。
·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