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5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175

社会·2022·2

           漫主义及其文学作品的核心精神。
               在 《浪 漫 主 义》 一 文 中 , 本 雅 明 (Benjamin, 2011: 105、132;
           Benjamin,1977: 43、46-47) 第一次将浪漫派的精神气质同冷静而清醒
           的特质联系在一起,并号召青年人成为“浪漫而清醒”的人,寻找日常经
           验与内在于万事万物的精神法则或真理之间的关联。 他曾强调,“至少
           要把现世的忧郁和悲苦( Weltschmerz)当作一个客观事实”。 这意味着人
           们要正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清醒地审视它,而不是把艺术或所谓的
          “美”视为“麻醉药物”或是“兴奋剂”,一旦在现实世界感受到乏味和痛
           苦,就动用感官,逃遁到艺术的世界里寻求一丝安慰,“再借着麻醉和催
           眠, 紧紧抓住睡梦中飘过的英雄和诗人不愿意醒来”( Benjamin,1977:
           43-44、47;Benjamin,2011:102-103、132)。 仅凭逃避就宣称自己实现了
           精神的救赎无异于自欺欺人,一旦清醒过来,人们就会发现自己仍然无
           比软弱和疲乏,没有力量去面对现实的世界,只能无休止地逃避下去。
           在本雅明(2014)(Benjamin,1999, 1974)看来,尽管现代世界并不完满,
           但要应对种种问题就必须把自己投入现实生活中, 而不是开辟出一个
           独立于现实的内心世界。
               在 1914—1915 年 写 作 的 《评 荷 尔 德 林 的 两 首 诗》 中 , 本 雅 明
          (Benjamin,2011,1977) 使 用 了 荷 尔 德 林 的 术 语 “神 圣 而 清 醒 ”
          ( heilignüchtern/holy鄄sober) 来概括一位诗人的特征: 他抛弃了对神话英
           雄和死后世界的想象,扎根于此世的现实生活,与周围的生灵建立起深
           刻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自身与神意的重新统一。 同时,本雅明还
           比较了两种诗人的形象。 他认为,《勇气》这首诗的开篇———“难道你不
           是与所有这些生灵相连/难道命运之神不会为你而降临? ”———将诗人
           放置在神话的世界中,等待着命运之神的降临和赐福(segnen);而到了
          《怯懦》这首诗,神话的因素被彻底移除,诗人被置于完全世俗化的场景
           中,他此世的生存是否为神所庇护也随之成了不确定的事情,但是他必
           须 接受 这 样 的 生 存 状 态 。 本 雅 明 认 为 , 勇 气 的 本 质 (das Wesen des
           Mutigen)恰恰就是这种被动的接受,而非那些凭想象构造出的无法在现
           实中存在的神话英雄(本雅明,2014; Benjamin,2011,1977,1996)。
               借助于《浪漫主义》和《评荷尔德林的两首诗》对“冷静而清醒”一
           词的使用,我们可以初步理解浪漫主义精神的现实呈现。 简而言之,在
           现实的生活中,冷静而清醒首先意味着直面现实的勇气。 尽管在现代社


           · 168·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