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3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173
社会·2022·2
精神法则,并在具体的历史处境和特定的作品中,加深和完善对精神法
则的理解(施莱格尔,2012)。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作品原本的物理生命
逐渐消失了,但它的精神生命得以永恒地存续下去,其精神法则的发展
过程和基本构造得到了更加透彻和清晰的呈现, 从而构成了无限理念
世界中的一个环节。 关于这一点,本雅明( 2014)(Benjamin, 1974)认为,
批评不同于感官的游戏,有限的作品在其中向无限之物接近,作品以消
亡为代价实现了完全的客观化。
在这个意义上,耶拿浪漫派在批评中呈现了一种“渐进的”“总汇
的”运动过程,由此,被割裂的、有限的个体重新统一起来,而且这种统
一不是对有限的个体进行抽象和加总,而是将其纯粹的、先验的精神
和 形 式 法 则 重 新 关 联 起 来 , 形 成 一 个 和 谐 的 综 合 体 (施 莱 格 尔 等 ,
2012;本雅明,2014;Benjamin,1974)。 在相同的意义上,施莱格尔认为,
批评构成了历史和哲学之间的桥梁,“它的使命是要把所有被割裂开
的诗的体裁重新统一起来,使诗同哲学和修辞学产生接触……它包括
了凡是有诗意的一切,最大的可以大到把许多其他体系囊括到自身的
艺术体系中, 小到吟唱着歌谣的孩童哼进 质 朴 的歌 曲 里 的叹 息 和亲
吻”(施莱格尔等,2012:74)。
综上所述,面对处理跨时代、跨民族、跨文化的经典文本的需求,耶
拿浪漫派构建了自己的批评方法:不依赖任何主体的感官和想象,也不
依赖某个主体超凡的艺术感或判断力, 而是在有限的作品和无限的理
念之间建立起客观关联。 这使得现代人有可能理解无限之物,更有可能
发掘经典作品中超越时代、民族和文化界限的精神内容,并将之传承下
去。这不仅涉及方法论层面,亦即在艺术感、判断力有所匮乏的条件下,
促使批评者发掘经典文本中包含的理念世界;对于本雅明来说,这更蕴
藏着现代个体实现精神救赎的可能性,在现代世界精神、文化已经衰落
的处境中,重新建立作为有限个体的现代人与无限和神意之间的关联。
四、神圣而清醒:浪漫主义精神的现实呈现
基于批评理论的成就,本雅明(2014)(Benjamin,1996)指出,耶拿浪
漫派的核心精神不是迷狂的,而是冷静和清醒的。 对他而言,冷静而清
醒描述的首先是浪漫派以来的艺术批评家在面对经典文本时的态度:
他们不同于施莱格尔笔下的古希腊人, 无法依赖卓越的艺术感和判断
·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