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8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168

“迷醉”或“清醒”:瓦尔特·本雅明对耶拿浪漫派“批评”概念的研究初探

                分享着客观的真理和理想的精神法则。 反思及其推进过程的意义在于
                使思维着的个体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边界, 体悟到内在于他的真理或理
                念,进而为实现有限个体和无限理念之间的客观关联提供可能性。
                    如上文所说,反思首先涉及每一个思维者内在的意识过程。但是对
                本雅明而言,为了通达真理或理念,只有孤独的个体及其内部的思维循
                环是不够的, 必须同时着眼于单个思维者与其他思维者在思维意义上
                的碰撞、吸纳和扩散以及他们对不同个体间边界的克服。 在《德国浪漫
                派的艺术批评概念》中,本雅明设立了一个单独的章节来说明个体在
                意识层面的“屏障”是如何被克服的。 在其中,本雅明( 2014)(Benjamin,
                1974)指出,处理反思或“自身认识”(Selbsterkenntnis)与“对象 认 识”之
                间关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同样是由费希特确立的,这体现在费希特对
                哲学家工作的讨论中。 本雅明( 2014:67-69)(Benjamin,1974:59-60)认
                为,在费 希 特那 里 ,哲 学 家 认 识 探索“对象”的基 础 和 根 据 是 探 索“对
                象”的自身认识,而不是哲学家的某种能力。 每一个哲学探索的“对象”
                都不是等待着被研究概念束缚的僵死之物,而是不断地生成着自身的
                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将关于自身的客观知识呈现出来。 哲学家需要擅
                长 使 用 实 验(Experiment)和 观 察(Beobachtung)的 方 法 , 唤 醒 研 究“对
                象”,激发他将自身认识呈现出来,由此获得关于这一事物的知识。
                                     —
                    关于上述理解方式——将每一个探索的“对象”理解为“正在不断地
                生成着自身认识”的事物———的具体含义,可以在狄尔泰(Wilhelm Dilthey)
                的《体验与诗》中找到生动的例证。根据狄尔泰(2003:237)的记述,诺瓦
                利斯热衷于伽伐尼(Luigi Galvani)的电击实验。 1870 年,伽伐尼偶然发
                现,用刀尖、电流器等触碰被砍下来的青蛙腿,青蛙腿会突然颤动,就像
                获得了生命一样。 起初,伽伐尼把这种现象的出现归因于实验设备;但
                伦敦水族馆的电鳗放电事件让他意识到, 青蛙腿抖动并非实验设备的
                作用,而是青蛙体内本身就储藏着生物电,这一发现所体现的“宇宙的
                灵魂”让诺瓦利斯欣喜不已。 也就是说,对于费希特以及深受其影响的
                耶拿浪漫派而言,在每一个“被”观察者的内部都存在着鲜活的自身认
                识,承载着客观的真理和理想的精神。
                    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前提下, 观察者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彰显他作为
                认识者的“主动性”,而恰恰是放弃他的先入之见和“主体性”,专注于
               “被”观察者的自身认识以及它所承载着的真理,并以此为依据形成和


                                                                          · 161·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