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166

“迷醉”或“清醒”:瓦尔特·本雅明对耶拿浪漫派“批评”概念的研究初探

                100 周年的演讲中明确地指出, 青年群体所信奉的特殊主义正酝酿着
                狭隘的民族主义甚至战争的危险。 他告诫青年,他们所推崇的击溃拿
                破仑的莱比锡战役并非为了狭隘的民族概念而战,“难道 1813 年战争
                (指莱比锡战役)的英雄们不是世界公民吗? 难道格内森瑙( Gneisenau)
                写下的战争原则不是超越国家边界的吗? 如果普鲁士和他的统治者不
                能打败拿破仑,不能恢复德国人的自由,那么德国还不如被英国人和
                英国人的自由宪法接管! 我们现在表达的爱国主义,只是一些廉价的、
                轻慢的挑衅……所以,在走向战场之前,请你们弄清楚,是不是在为了
                神圣的精神而战, 是不是为了让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 ”( Laqueur,
                1962:35-36)
                    对浪漫主义的不同理解为本雅明和青年团体的隔阂埋下了种子。
                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日益蔓延,本雅明对这场运动逐渐失去信心。 后来
                的一系列事件——一战爆发、维内肯卷入战争宣传以及好友弗里茨·海
                             —
                因勒(Fritz Heinle)为了避免应征入伍与其女友一同在青年联盟的礼堂
                自杀———更让本雅明对青年运动彻底失望, 他宣布终止与这一团体的
                关系,并与维内肯决裂(Jennings and Eiland,1996;普列若,2014)。 但他
                对浪漫主义的思考和对青年运动的反思依然持续,这也成为他写作《德
                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一文的原因之一(Fetscher, 2011)。

                    三、批评概念:浪漫主义精神的认识论基础

                    如上文所说,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德国面临着双重的精神危
                机:一方面,现代文明的过度理性化造成了意义感的缺失;另一方面,一
                批青年人试图改变现状,却又陷入了偏狭的特殊感受之中。 也就是说,
                理性和非理性、客观和主观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气
                质。 从青年运动时期开始,本雅明就对这两种极端的倾向保持着警觉,
                并着力探索如何在为单调的日常生活注入精神内容和“宗教与形而上
                学之深度”的同时,避免对主体感官产生过度的依赖,甚至陷入狭隘的
                个性和特殊主义当中(Benjamin,1977:16-35、42-47;Benjamin,2011:62-
                84、101-106、132-134)。也正是在为抵御上述危机寻找可能路径的过程
                中,本雅明明确指出,青年群体打着浪漫主义的旗号拒斥理性和普遍性
                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并提出用“冷静而清醒”这一术语来界定浪漫派的
                精神气质。在《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这部作品中,本雅明进一步


                                                                          · 159·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