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5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165

社会·2022·2

           率和成功,青年学生容易受其腐化,但也蕴藏着与之对抗的可能。所以,
           维内肯把青年人视为社会精神变革的担当者。 他以培育“青年文化”
          (Jugendkultur)为纲领,为青年运动提供指导和支持,并积极地开展教育
           改革,通过改进课程设置,组织共同的徒步活动、体能训练和农业劳作
           来培育身心健康的青年人( Laqueur, 1962)。 在进入豪宾达学校之后,本
           雅明很快被培育青年文化的主张所吸引,开始为维内肯主导的《开端》
           杂 志( Der Anfang)供稿 ,并 力 图 践 行 有 关 青年文 化的精 神和伦 理 观 念
          ( Jennings and Eiland,1996)。
               在培育青年文化的指导性纲领中,浪漫主义成为重要的精神支撑,
           主张青年人要对高度理性化的现代生活和工业文明保持警惕, 通过回
           归 自 然 和 参 与 共 同 生 活 来 培 育 精 神 世 界 、 内 在 自 由 和 文 化 使 命
          ( Laqueur, 1962;曹卫东,2015)。 但是,在青年运动的不同分支,甚至在
           同一个团体之内对浪漫主义精神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其中的典型是将
          “个性”“感受”视为浪漫派最重要的启示,从而排斥“普遍”“客观”这一
           类与现代文明有关的概念( Benjamin,1977,2011; Hyperion,1977)。
               但是,本雅明认为,这些排斥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青年人误解了浪漫
           主义。 1913 年,他曾两次以阿多尔(Ardor)为笔名在《开端》上撰文,与持
           有上述认识的学生展开辩论。 在本雅明(Benjamin,1977,2011)看来,个
           性、主观感受这类字眼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但也导致了一定的危险:仅
           仅通过偶然的感受去理解艺术作品或历史人物,人为地割裂单个作品、
           人物与他所处的文化语境和整体精神脉络之间的关联, 只能获得一些
           零碎的美好体验,无法把握其中真正令人震撼的精神内容。 这种仅凭主
           观的、偶然的感受而对艺术或历史人物做出的理解,正在将其中真正有
           价值的精神理想降格为一种狭隘的特殊主义,这不仅是对艺术的贬损,
           也无助于个体的精神得救。 基于对此的警惕,在同一段论辩性质的文字
           中,本雅明( Benjamin,1977:42-47;Benjamin,2011:101-106、132-134)第
           一次明确地使用“冷静而清醒”来描述浪漫主义真正的精神特征:它并
           非散漫的主观想象和狭隘的特殊主义,而是拥有更深远、客观且普遍的
           精神理想。 青年运动如果想要实现精神世界的变革,就不能拘囿于这种
           偏狭的特殊感受,而应该把握浪漫主义的真正教义,培育浪漫而清醒的
           青年人。
               在本雅明撰写上述辩论文章的同一年, 维内肯在纪念莱比锡战役


           · 158·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