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4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164

“迷醉”或“清醒”:瓦尔特·本雅明对耶拿浪漫派“批评”概念的研究初探

                现代人的此世生存仍然到达了“除魅”这个终点,人们必须逐渐割断“浮
                士德式全方位发展的完美人性”,通过禁欲实现系统化的理性生活(韦
                伯,2010)。
                    (二)青年运动:浪漫主义的根源及其危险
                    如上文所说,凭借对自身行动和目的的理性检视,一批中产阶级获
                得了可观的财富。 但对于在精神层面有些进取心的青年人来说,这个高效
                而成功的社会却显得异常无趣和沉闷,“青年运动”就是在这种氛围中
                产生的( Laqueur,1962; 曹卫东,2015)。 1901 年 11 月,一批中产阶级的
                孩子聚集在柏林附近的小镇施特格利茨( Steglitz),组成了一个以漫游为
                主要活动的社团———“候鸟协会”(Wandervogel)。 他们最初的目的是到森
                林徒步远足,从而摆脱由其父辈主导的城市生活。 此后,以这一徒步团
                体为基础,他们发展出了正式的组织和领袖,并设计了自己的制服和口
                号( Laqueur, 1962;普列若,2014)。 此后不久,海德堡、耶拿、哥廷根的青
                年团体也相继成立。 随后,在 1904—1906 年间,斯德丁、汉诺威以及布
                雷斯劳的青年人也聚集起来。 1907 年, 青年运动蔓延到了维也纳和布
                拉格(Laqueur, 1962)。
                    对于本雅明来说, 这场声势浩大的青年运动为对抗过度理性化的
                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从中学到大学,本雅明与对资产阶级
                理性化生活感到不满并努力追寻精神理想的青年群体过从甚密。                                3  不
                过,这场运动内部还存在着众多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利益群体。 已有研究
                指出,在被吸引的青年学生之中,“有社会主义者,也有民族主义者;有
                犹太人,也有反犹主义者;有女青年,还有反女性主义者”,而且每个小
                团体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倾向, 这使得这场大规模的运动很难
                达成统一的思想和行动纲领(曹卫东,2015:61)。 因此,为了厘清青年运
                动对本雅明的具体影响, 我们需要对二者产生关联的方式进行简要的
                讨 论 。 本 雅 明 和 这 场 运 动 的 联 系 是 经 由 古 斯 塔 夫·维 内 肯(Gustav
                Wyneken)建立起来的。 1905 年,本雅明转学进入一所由维内肯领导的
                乡间寄宿学校———豪宾达学校(Landerziehungsheim Haubinda)。 作为教师
                和学校的领导者, 维内肯认为, 青年人正处于由儿童向成年的过渡阶
                段,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而大城市的主导取向是效

                3. 关 于 本 雅 明 和 青 年 运 动 群 体 具 体 的 交 往 过 程 , 参 见 :Benjamin,1994;Jennings and
                Eiland,1996。


                                                                          · 157·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