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180
“迷醉”或“清醒”:瓦尔特·本雅明对耶拿浪漫派“批评”概念的研究初探
更为契合。 在一篇关于宗教问题的谈话中,本雅明(Benjamin,1977:22、
24-25;Benjamin,2011:68、70-71)提及了这种契合性:我们不能假定浪
漫派所经历的一切从未发生过,就好像今天是人类诞生的第一天一样;
我们继承了浪漫派对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疑虑, 使得歌德那种坚定的泛
神论思想以及与之相随的无条件的信任失去了现实的基础; 如果今天
有人坚称自己是泛神论者,能够无所顾虑地把自己投入现实世界,那么
他就算不是不够诚实,至少也是欠考虑的。
在这一新的处境之下, 耶拿浪漫派提供的是一种在坚守现实的前
提下,通过批评和解构来重新辨识精神理想,并将它保存下来的方法。
如前文所述,在艺术批评中,耶拿浪漫派强调要从具体的艺术作品及其
有限的表现形式出发,探索内在于作品的精神法则,而不依赖任何文学
理论提供的外在标准来衡量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 最终,艺术理论施加
给艺术作品的外在标准乃至艺术作品本身的字句、 段落等表现形式都
将逐渐消散,但承载于作品中的精神法则得到了澄清。 而荷尔德林笔下
神圣而清醒的诗人形象则表明, 浪漫派强调人们应当坚守不完满的现
实世界,而非事先建立一个关于“完满生活”或“整全生命”的观念,再
从现实中寻找与这一观念相对应的事例。 只有这样,人们才有可能用批
评的眼光穿透现实中的层层迷雾, 让事物与神意之间的隐秘通道及其
原本的精神价值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并重新构建整全的生命体验。
耶拿浪漫派的启示对本雅明关于现代生活出路的思考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与浪漫派以具体文本及其表现形式作为唯一确定的出发点一
样,在本雅明那里,具体可感的现实是全部救赎方案的支点,因此具有
极其重要的分量。 这是因为,尽管现实本身可能是卑微、平庸甚至破败
不堪的,却是人们能够亲身经验和体会的全部内容,因而比构想出来的
宏伟理想更具有坚实的确定性(本雅明,2016;Benjamin, 1974)。 在这个
意义上, 承认和面对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而非在想象的空间寻求短暂
的安慰,是一切救赎方案的前提和基础(Benjamin, 1977,2011)。 从早期
的神学—形而上学研究开始,本雅明一直保有对具体现实的坚持,并延
续到后来的文学和政治评论中。 在这些文本里,尽管弥赛亚救赎始终是
本雅明的核心关切,但在他的写作中,能够拯救世人于水火的英雄人物
和无可指摘的伟大人格几乎从未出现过。 相反,在其作品中处于中心位
置的恰恰是有所缺憾的普通人及其贫乏的日常生活。 例如,在《评荷尔
·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