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7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147
社会·2022·2
德,2020:3),足见他对战争心理的重视。
老实说,如果追寻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们会看到,自我观
念 是 沿 着 一 条 清 晰 的 思 想 主 线 演 变 的 , 它 和 弗 洛 伊 德 对 自 恋
( narcissism)的发现及对其原理的探讨息息相关,正是自恋问题引导他
打破自我与力比多之间的界限。 10 但若没有战争处境这一前提,也就没
有他对自我死亡本能的揭示。
“导言”关于战争精神症的判断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里得到了进
一步的证实和系统发展(弗洛伊德,2020:10-11、41)。 此前强迫性精神症
患者或癔症患者,无论陷入日常性焦虑还是困于梦中场景,皆因愿望在
现实里未被满足。 说到底,人主要遵循快乐原则行事。
早在大战前,弗洛伊德( Freud, 1958:218-226)就提出了人类精神功
能的两重原则:快乐 原 则( the pleasure principle/Lustprinzip)与 现 实原 则
( the reality principle/Realit覿tprinzip)。 延续《释梦》所得出的结论,弗洛伊
德认为快乐原则占据着支配地位,不过因为有机体活在世上,一定会受
其他一些刺激和力量的影响,为了自我保存和最终满足,他放弃了当下
满足的可能性, 暂时忍受着不愉快的存在, 这种精神趋向称作现实原
则。 很显然,现实原则受制于快乐原则,是快乐原则的衍生物。
但是如今,弗洛伊德发现了人心更复杂之处。 因为外部创伤的剧烈
冲击, 特别是大战带来的摧毁性创伤效果对有机体能量的功能造成了
很大障碍,快乐原则瞬时失灵,人普遍地陷入“惊悸”(schreck)的精神状
态。 所谓“惊悸”,即一个人突然陷入对危险毫无思想准备的恐惧之中
(弗洛伊德,2020:11、36)。 人不仅要求暂缓实现满足,而且通过在现实或
梦里强迫自己重复回到过去不愉快的那一固着场面而不断重演痛苦。 !
11
! ! 作为证明,我们可以比较《引论》里的少妇唤女仆的强迫症故事和
《 超越快乐原则》里的小孩丢玩具的故事。 《引论》的例子是典型强迫性
精神症案例, 讲的是一位三十来岁的少妇每天多次从自己的房间跑到
10. 弗洛伊德对自恋 的关注,可以追 溯到他的《达·芬奇及其 童年回 忆》一书(1910 年),
但标志其思想转变的真正文本是他在大战期间发表的《论自恋》(1914 年)。 在这篇文章
中他指出,自我本能也是有力比多驱力投注的。 关于这一思想转折的说明可参见:弗洛
伊德,2020:81;弗洛伊德,2019:65-67。
11. 在《引论》第 22 讲的结尾部分,弗洛伊德已提到从主 要关注快乐原 则向重点关注现
实原则转化,这是他对自我发展认识的一个重要进步,只是尚未将现实原则推导到死亡
本能(参见:弗洛伊德,2013:288;弗洛伊德,2020:12、40)。
·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