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6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146

精神分析与战争经验

                用关于他种精神病的观点来说明这种精神病。 我想以后再告诉你们什
                么缘故”(弗洛伊德,2013:218)。
                                                9
                    在为《战争精神症的精神分析》 所撰写的导言(1919 年)以及《超
                越快乐原则》( 1920 年)中弗洛伊德阐释了他的新观点:与“和平时代”
                的普通神经症截然不同, 战争精神症的实质在于它是被自我冲突加剧
                了的创伤性神经症。 对此,弗洛伊德举了他的学生亚伯拉罕文章里的一
                个比方特别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就像一位战士的旧的和平的自我同
                新的战争的自我发生冲突,由于旧的自我感到新的自我迅速出现,正威
                胁着自己的生命,因此他逃入创伤性精神症,以避免新的自我的威胁,
                新的自我则迫切地要求死亡。 此外,他再次强调,战争精神症是从和平
                坠入战争的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因此,战争精神症的前提,或者说滋
                养了战争精神症的土壤,乃是国民军,即应召入伍的军队,在职业军人
                或雇佣军那里根本不存在得这种症状的可能性”(Freud,1955:208-209)。
                    这种日常状态的面貌无疑比作为精神分析开端的过失心理学描绘
                的日常图景复杂得多。 在弗洛伊德的笔下,战争精神症不仅指作为精神
                症之来源的外部战争环境,而且指人心内在自我的斗争。 从过失心理学
                到梦的研究, 弗洛伊德揭示了追求欲望满足的本能同现实压抑之间的
                矛盾,或者说,指向对象的力比多本能同旨在保全自身却又经文明塑造
                的“自我本能”之间的剧烈斗争。 但随着大战的展开和战后悲惨面貌的
                呈现,弗洛伊德关于这对矛盾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尤其对“自我本能”有
                了新的理解:一方面,自我本能与其说是和力比多相对的一个被动者,
                毋宁说自我本身不光受到力比多的精神关注, 还成了力比多的原始家
                园;另一方面,自我本能除了爱欲的力比多,还有与之对抗的另一种本
                能,即亚伯拉罕所说的“新的战争的自我”,在此后的文本里,弗洛伊德
                称之为死亡本能(instinct of death)。
                    处理求生本能与死亡本能这对矛盾时, 过去静态化的地形学原理
                已经不够了。 在《引论》里,弗洛伊德已经表明要引入动态化的经济原
                理 ,而 到 了《超越 快乐 原 则》,他将 之称 作“元 心 理 学”的 描 述(弗 洛 伊

                9. 1918 年 9 月,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在布达佩斯召开了一次以“战争综合症”为主题的大
                会,会上费伦齐、亚伯拉罕和齐美尔(Ernst Simmel)各自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之后这些论
                文和琼斯在伦敦皇家医学会上所做的报告一道集结成为《战争精神症的精神分析》( Zur
                Psychoanalyse der Kriegsneurosen)一书,弗洛伊德为本书撰写了导言。


                                                                          · 139·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