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社会》2022年第1期
P. 84

盐制自由化改革的治理逻辑

                     场,口外之金厂,在在成群,事端滋起,既不可驱逐,又不易稽
                     查,积久生奸,必酿事变。 (魏源,2004a:664-667)
                    河东放弃官督商销体制后,官府对盐利的流向也失去控制。 盐为
                利薮,不为官、商所取,便为民间组织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阿拉善地区
                蒙、回、汉贩盐集团的兴起,就是河东盐区的自由化改革的意外后果。
                    阿拉善紧邻陕甘盐区,内有诸多盐池,以吉兰泰盐池最大。 早在雍
                正 时 期 ,就 有蒙 古 人 零 星 携 带 吉 兰 泰 盐(以 下 简 称“吉 盐 ”)运 售 至 陕
                西、山西等地。此时的吉盐大多由蒙古民人自产自销,贴补生计。因为不
                成规模,吉盐流入内地的数量很小,清政府为示优容,也就未严格管控
                (梁丽霞,2005)。
                    乾隆时期,河东池盐欠产,清政府开始调拨蒙古食盐入口接济。 入
                口政策为吉兰泰盐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 乾隆二十一年( 1756)前后,阿
                拉善王罗布藏多尔济将吉兰泰盐池承包给西宁回民马君选。 马君选改
                变了吉兰泰盐池旧有的零星采销模式,他招募蒙古族、回族和汉族的盐
                工组织生产,一时间,吉兰泰盐业迅速发展(李飞,2018)。
                    不过,清政府对蒙盐入口的态度一直十分谨慎。吉兰泰盐池距离内
                地很远,盐产走陆运则成本高昂,若走水运,不仅运费低廉,还容易进入
                内地水系,流入各盐区,成为管控之外的私盐。因此,清政府一直禁止蒙
                盐水运。 转折发生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阿拉善王旺沁班巴尔                         10  因陆
                运食盐销售太少,恳请朝廷准许吉兰泰盐沿水路进入内地。 此时恰逢太
                原等地缺盐,于是清政府开始允许吉盐从黄河磴口水运至山西临县。 此
                前,吉盐只能用驼队陆运,每年运盐只 140 万斤。 1786 年以后,磴口每
                年发船 500 只,运盐 1 400 万余斤。
                    乾隆五十七年(1792)河东课归地丁后,食盐任凭民众自行贩运,不
                再有官盐、私盐之分,蒙盐内流也不再受限。 市场的扩大带来了新的发
                展良机,吉兰泰盐业迅速扩张,每年的盐产最高能达到 3 500 万斤。 伴
                                                                           11
                随着盐业的兴旺,磴口也迅速发展为多族混居的集镇。 蒙古族、回族和
                10. 乾隆四十八年(1783),罗布藏多尔济去世,其子旺沁班巴尔袭爵。
                11. 嘉庆初,马君选每年向阿拉善王纳税 10 000—20 000 两。 当时马君选每捞采食盐一
                石,需纳银 0.4 两,也就是说,吉兰泰盐池的盐产数目在 25 000—50 000 石(蒙盐 1 石为
                700 斤),计 1 750 万斤至 3 500 万斤。 关于阿拉善王的收入,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朱批奏折:“英和 、初彭龄奏为 遵旨 查办先 行 恭覆 奏事”,嘉 庆十 一 年 六月 十 一 日(档案
                号:04-01-35-0488-039)。

                                                                          ·  77 ·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