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 - 《社会》2022年第1期
P. 88

盐制自由化改革的治理逻辑

                         隆邑盐课归商纳,因比近富邑盐井,私贩络绎,禁之往往
                     拒捕伤人,甚且聚众火盐店,几及乱。 公不忍坐视,乃倡约绅
                     耆,以税归里下请于官。 由此通融办理,隆邑数十年无盐匪大
                     案。  16
                    当时,四川的食盐走私案多与“白莲教案”平定后散逸的游民有关。
                地方官员为求稳定,干脆课归地丁,不再管控走私,官民冲突因此自解。
                    四川的案例反映了人口控制松动对食盐专卖制度的冲击。 嘉庆时
                期以后,伴随着愈加频繁的社会动荡,各地游离人口开始增加(吴海波,
                2008b)。 无业游手群集于盐业,形成各种走私组织,与官府的冲突也日
                渐升级。 而放松食盐管控有助于安抚贩私群体,保障地方稳定。 在此背
                景下,自由化政策反而具有了正向的治理效果。 事实上,淮北盐制改革
                的成功,也和其对治理问题的改善密切相关。
                    与河东相比,在改革前,两淮盐区并未对盐价做过限定。 当地盐价
                虚高,官盐竞争力差,走私食盐利润丰厚,因此,淮北一直就存在较为严
                重的贩私集团问题。 嘉庆时,“且徐、淮、凤、颍、滁和泗、庐一带,不逞奸
                枭聚集健猾私贩,辗转数千里,多者至一、二万,少者亦三、四百。 每群
                东垛数十,露刃入城市,而官亦无如何,不过盐快哨兵略收规例而已”
                (包世臣,1991:184)。 而且,经过乾隆、嘉庆两朝人口的快速增长,到了
                道光年间,两淮盐区(包含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省)已经成为全国人
                口最密集、人地关系最紧张的地区。                17  巨大的人口压力导致两淮地区出
                现了大量的流民、乞丐和失业人口(罗尔纲,1949;周源和,1982)。 这些
                人迫于生计,结伴在各地流窜贩盐,盐枭走私的情况也就愈加严重:
                         伏查两淮盐务敝坏已极,即如枭匪一节,情形亦复不一,
                     有回匪则凤、颖、光、陈(安徽北部地区)之回民也,也有侉匪则
                     兖、沂、曹、济(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地区)之掖刀也。 其黄玉林
                     一起,则装盐巴杆船上之失业水手也。                18
                16. 咸丰《隆昌县志》卷 36(转引自黄凯凯,2016)。
                17. 据罗尔纲(1949)估计,嘉庆十七年(1812),江苏 、安徽两 省的人 口密度 分别为 980.4
                人/平方英里和 623.39 人/平方英里,人均田地分别为 1.9 亩和 1.21 亩。 作为比较,位于
                河东盐区的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同时期的人口密度分别为 171.14 人/平方英里、135.61 人/平
                方英里和 339.08 人/平方英里,人均田地分别为 3.95 亩、3.01 亩和 3.13 亩。
                18. 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两江总督陶澍奏报筹办盐枭黄玉林一案事”,
                道光十年九月十六日(档案号:04-01-35-0507-052)。

                                                                          ·  81 ·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