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社会》2022年第1期
P. 83

社会·2022·1

               从改革所针对的问题和采用的措施来看, 河东与淮北盐制改革内
           含相似的制度逻辑。 官督商销体制塑造了一种二元市场结构,在此体制
           下,个别群体垄断了特定利益,极易造成寻租和食盐成本的膨胀。 两场
           改革的关键点就在于破除了这种垄断。 自由化打破了个别群体与特定
           利益的对应,克服了部分委托—代理关系造成的寻租行为,于是,食盐
           的供给成本(场价)、流通成本(陋规浮费、运费)和垄断利润就都有所
           下降。 当官盐的成本和价格下跌后,私盐的市场份额便会相对萎缩,二
           元市场的张力遂得到缓解。
               因为内含相似的改革逻辑, 课归地丁和废引改票均获得了良好的
           经济和财政成效。 自由化举措不仅改善了盐商和盐业的困境,还保证了
           地方盐税的征收,从经济制度变革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是成功的。 然而,
           两地自由化制度后续的命运却出现了很大差别。 下文将梳理两场改革
           的时间序列,分析制度变革发生的关键节点及其背后的社会治理逻辑。

               三、贩盐集团与河东改革的失败

               嘉庆十一年(1806),课归地丁被废止,河东恢复官督商销体制。 对
           于河东改革的失败,最通行的解释是:
                    课归地丁以后,盐听民运,引岸无所区分,潞盐侵灌芦淮,
                而蒙盐土盐又乘潞盐之后,盐法紊乱,官私混淆,乃于嘉庆十
                一年复归商运。       8
               课归地丁的废止通常被解释为一个财政问题: 河东放弃食盐管控
           后,蒙古低价盐流入两淮盐区,导致当地官盐滞销。 而两淮盐税几占全
           国半数,蒙盐内流影响了国家整体的盐税收入,自由化政策因此被废止
           (张正明,1982)。然而,这个观点并未道尽全貌,自由化制度引发的治理
           问题是河东改革废止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一)食盐流动与蒙古贩盐集团
                                           9
               在河东盐改前, 曾任甘肃靖远 知县的龚景瀚就指出了放开食盐
           管制的隐患:
                    利权不可以假人,今官不配盐,则无人为之经理,游手无
                赖之徒群集其中,趋利如骛,是从之使争也。 如云贵之银冶铜

           8. 《清盐法志》卷 84,河东 11,征榷门,课额上(转引自陈锋,2013)。
           9. 甘肃靖远县曾在雍正时推行过课归地丁政策,当地在雍正九年废止该政策。


           ·  76 ·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