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社会》2021年第6期
P. 55

社会·2021·6

           织治理模式的完备集(见图 1)。 其中囊括了文献中讨论较多的高度关
           联型、行政发包制、松散关联型与联邦制等模式。在各个治理模式中,委
           托方和管理方分别扮演目标设置者、激励分配者和验收者的角色,进而
           决定不同治理模式下组织资源和信息的流动。                      2

















                                 图 1:完 备 治 理 模 式 的 形 成

               (二)最优治理模式的选择
               1. 最优治理模式的选择标准:给定组织效能下的成本最小化
               针对某项具体任务, 治理模式应该由谁来选择? 选择的标准是什
           么?这些问题是研究最优治理模式和扩展“控制权”理论的关键。在现实
           中,有限理性的委托方事前无法确定任务的最优治理模式,治理模式的
           选择可能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但从理论建模角度考虑,我们根据委
           托代理模型对此做出理性化假设:委托方是组织的设计者,可以预判某
           项任务在各治理模式下的组织成本等,并据此选择最优治理模式。 即,
           根据任务属性提供治理合约, 通过设计并满足管理方与代理方的激励
           相容条件以确保任务目标的实现。
               这里需要说明激励相容条件在模型中所发挥的作用。 委托方选择
           最优治理模式,需要一个选择标准,本文以组织成本最小化作为选择的
           依据。 从理论上讲,最优治理模式的选择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给定组织
           资源情况下,寻找组织效能最高的治理模式;另一类是给定组织效能一
           致的情况下,选择组织成本最低的治理模式。 由于组织效能存在诸多维

           2. 组织的资源即委托方为了完成任务所配备的全部资源(物质、技术等),控制权的 配
           置直接影响资源在各层间的流动方向;组织的信息特指任务产出信息,是检查验收的对
           象,验收权的配置影响信息的流动方向。


           · 48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