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社会》2021年第6期
P. 58

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选择与转换:一个正式模型

                种模式, 通过基本假设和权衡机制对各治理模式之间的优劣进行分析
                与比较。
                    假设 1:下放激励权可以提高激励效率,但同时也可能会提高任务
                风险。
                    委托方在选择是否下放激励权时,面临效率和风险的权衡。 委托方
                下放激励权至管理方会产生两方面的效果:第一,与委托方相比,管理
                方更加了解代理方任务执行的过程, 这些信息优势有助于管理方找到
                合适的代理方并给予恰当激励, 在模型中体现为下放激励权可提升任
                务成功概率和激励效率;第二,由于管理方的利益并不与委托方完全一
                致,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将带来授权风险并有损委托方的名义权威,威
                胁组织目标。 假设 1 刻画的激励效率与任务风险的权衡是委托方在激
                励分配权维度上授权与否的主要考虑。 在中国政府治理现实中,假设 1
                意味着中央政府(委托方)下放激励权给中间政府(管理方)可以提高任
                务成功的概率,但也可能会增加任务风险。 例如,经济发展任务向下授
                权可以调动地方积极性, 但也可能会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收入分配公平
                为代价,产生政企合谋或腐败等,为中央政府增加“任务风险”这一授权
                成本。
                    假设 2:下放验收权会节约验收成本,但也会降低看到真相的概率。
                    激励权和验收权具有内在联系, 准确行使激励权的前提是获知有
                关任务产出的真实信息, 验收权和激励权的分离可能导致验收方的策
                略性信息隐瞒与产出信息失真,降低验收效率。
                    由于验收技术的不完备性,验收方即便再如何努力工作,也不能确
                保看到真相,而是依据一个外生概率看到任务完成的真实结果。 就验收
                成本而言,与代理方物理距离更近的管理方更具有成本优势。 因此,为
                节约验收成本,委托方具有下放验收权的动机。一旦下放,物理距离、利
                益共同体等因素又使管理方在实际验收时为代理方所引导和操纵,降
                低“发现真相”的概率。
                    基于以上两个假设,可以将治理模式的核心权衡机制归纳如下:
                    机制 1:任务风险增加与激励效果提升之间的权衡
                    机制 1 是关于激励权下放与否的选择。 由假设 1 可知,激励权下放
                给管理方能提高任务成功概率,从而提升激励效果,节约激励成本。 这
                里主要涉及任务难度属性,即任务成功概率。 任务难度越高,下放激励


                                                                          · 51 ·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