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社会》2021年第6期
P. 26

地区增长联盟与中国特色的政商关系

                绩目标贡献显著的企业有可能持续得到继任官员的青睐和支持。 这里
                体现了“业绩为王”的衡量标准,只有长期成功的企业和产业会得到政
                                                                         14
                府的持续支持, 而狭隘封闭的利益结盟会因官员更替而受到抛弃, 这也
                是政商关系的绩效导向所带来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的一个表现。

                     四、政绩—业绩纽带:制度化与人格化的“混搭”关系

                   “官场+市场”的双重竞争机制决定了地区层面的政绩—业绩纽带
                具备制度化和人格化的双重特征。 制度化的一面首先体现为中央或上
                级政府对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高度常态化和制度化, 从而导致了地方
                官员群体持久而稳定的政绩关怀。 其次,政绩—业绩纽带具有可预测、
                可量化、可签约的特征:可预测是指根据一个企业的外部特征(如规模、
                行业、技术、经营业绩)就可以事先判断它对于地方官员的潜在价值和
                可能得到的政策优惠; 可量化是指一个企业对一个辖区在一定时期内
                能创造的政绩贡献(如税收、产值、就业、本地产业配套比例、帮扶贫困
                人口等指标)以及政府作为交换所许诺的政策支持,都可以相对精确地
                加以衡量;更重要的是可签约,即可以把所有政绩目标诉求和企业的政
                策诉求写在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之中(参见本文注释2),作为对双
                方未来战略合作的备忘录。总之,政绩考核的常态化、制度化,政绩—业
                绩纽带的可预测、可量化、可签约特征,以及基于绩效导向的开放性、动
                态性, 不以企业或企业家的个体特征为转移, 都反映了政商关系制度
                化、正式化的一面。
                    地区层面的政绩—业绩纽带还包含了人格化的一面。 政绩—业绩
                纽带联结的不仅仅是政府与企业两类组织机构之间的互惠合作关系,


                14. 官员更替并不必然导致“新官不理旧账”,原因在于新任 官员面 临着“另 起炉灶”的
                成本与“萧规曹随”的收益之间的权衡。 对于前任官员扶持的成长性好、增长潜力大的企
                业或产业,新任官员没有理由一定要“推倒重来”,而更可能是继续支持,“锦上添花”。 事
                实上,一个地区特色产业的成功崛起一般需要多届地方政府坚持不懈的努力,例如笔者
                调研过的沙县小吃、潜江小龙虾、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洛川苹果等产业的发展都是
                经历了多届地方政府的持续聚焦和不懈努力,前后超过二十多年。 这些案例的细节,请
                参见:刘蓝予、周黎安( 2020),周黎安、吴敏(2020),以及澎湃新闻的报道《政府力量如何
                推动集体产业建设:以沙县小吃为例》(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229976,2020 年
                5 月 3 日)、《宁夏会成为中国的波尔多吗?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政策研究》(https://m.
                thepaper.cn//baijiahao_7793146,2020 年 6 月 11 日)。


                                                                          · 19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