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社会》2021年第6期
P. 16

地区增长联盟与中国特色的政商关系

                的重要维度———地方官员在官场的晋升流动性,以及“市场竞争”的重
                要维度———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跨区域流动性, 都将影响到政绩—
                业绩纽带的强度。 比如地区主政官通常面临较大的晋升流动性,而职能
                部门 的基 层 官员更 可 能 是“本地化 ”的“吏”,晋升流动性弱(周 黎 安 ,
                2014;周雪光,2016,2018)。 经济发展政绩作为关键性考核指标对主政
                官意义重大,但对于流动性弱的基层官员来说则并非如此。 可以想象,
                随着政府层级由上而下、企业规模由大变小,政绩—业绩纽带的强度逐
                渐衰减。 官场和市场双重流动性的差异及其不同组合塑造了一个多层
                次、多面向的政商综合体,使得制度化与人格化两者之间出现更为复杂
                的“混搭”关系。
                    为了更好地界定和理解中国政商关系的特色,我们将中国的政商
                关系置于国际比较的视角之下,比较的基准包括英美以市场协调为主
                的保持距离型( arm’s length relationships)、德国及北欧“战略(非市场)
                协调”型(strategic coordination)、日韩“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
                三种主要的政商关系类型。 与这些基准相对照,本文认为,中国政商关
                系的特征是以政绩—业绩纽带为中心结成的“竞争性地区增长联盟”,
                竞争性、 地区性和绩效导向是构成我国政商增长联盟的三 大 重要特
                征。
                    新古典经济学以英美保持距离型的政商关系作为理想基准, 认为
                制度化(非人格化)、非歧视性和保持距离是政企关系的标准模式,对于
                特殊主义、人格化和政商密切互动存有天然的敌意,通常将这些政商关
                系的特质与裙带主义、寻租和腐败联系起来。 德国及北欧的政商模式说
                明了政企通过非市场方式密切合作的价值,政府、资方和劳方三方协商
                谈判,长期合作,达成共赢的理性结果,但这种模式仍然维持了制度化
                和透明化的要求,人格化的因素在此过程中无足轻重。 发展型国家模式
                将密切的政企合作进一步引入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 同时还将政企关
                系网络甚至私人关系带进来, 在制度化协商体制之中加进了非正式关
                系网络的支撑作用,但这一切都主要发生在国家层面,政府由职业前景
                稳定、保持政治中立、区隔于社会的官僚组成。 中国将这种制度化与人
                格化相结合的政商关系进一步下沉到地区层面, 嵌入在激烈的地区竞
                争之中,在官场与市场双重竞争之下,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政绩—业
                绩”纽带,绩效导向原则与政企合作的关系网络相互作用,由此塑造了


                                                                          ·  9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