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社会》2021年第6期
P. 15

社会·2021·6

           视性。 地方官员关心辖区所有企业创造的总和业绩,而不论它是国有还
           是非国有、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地方政府强调的产业链招商和
          “总部经济”就是这种利益计算的包容性和广泛性的表现。但另一方面,
                               5
           这些政绩的属地特性 也造成地方官员对属地内外企业的区别对待,
           中国长期以来在市场准入、司法、监管等领域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地方保
           护主义就是地方政府偏重属地内企业、歧视属地外企业的具体表现。 第
           二,政绩—业绩纽带因绩效导向而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 地方政府永远
           欢迎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即使当企业突然面临经营困难,政府
           出面救助,也是“救急不救穷”,区别于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救急且
                                                       6
           救穷”。 第三,政绩—业绩纽带虽然显示了制度化 和常态化的内涵(如
           政绩考核制度下政商关系的绩效导向、开放和动态关系),但通常需要
           一些人格化因素加以支撑。 一是地方官员的人格化的政治激励,晋升激
           励 (进而对政绩关心的程度)一般与官员的年龄和任期有关;二是政商
           之间基于人格化的信任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政商关系的制度化并非一
           定代表良性发展的方向(如地方政府对属地外企业的“天然”歧视性),而
           人格化因素也不一定代表消极因素 (如人格化信任和政治 激 励 对政
           绩—业绩的支撑);而且,两者作为中国政商关系的不同面向也并非泾
           渭分明,而是如“水乳交融”一般,使得政商关系呈现为制度化与人格化
           的“混搭”关系。       7
               政绩—业绩纽 带 并 非均 质 贯 穿 于不同地区的政商 之 间,“官场竞
           争”和“市场竞争”的强弱及其不同组合对于一个地区的政商关系有着
           重要的形塑作用。 在同一地区,不同政府部门、不同层级的官员与不同
           规模的辖区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态也会呈现显著的差异性。“官场竞争”
           5. 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以属地内所有企业创造的市
           场附加值为准统计的,这与按照常住人口为标准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形成对比。
           另外,作为地方政府财税收入最重要来源的增值税也是按生产地而非消费地征收,企业
           税收(如增值税、所得税)的缴纳通常是在企业注册地发生。
           6. 本文的“制度化”遵从一种狭义的定义,与“正式制度化”“合理合法”“公开透明”“普
           遍主义”这些特征有关,而不包括广义上的“制度化”,如“社会信任”。 经济社会学将“社
           会信任”看作是一种提供稳定预期、塑造日常化和程序化行为特征的制度化过程( Wank,
           1996:821),本文则更强调“信任关系”的人格化特征。 此外,“潜规则”也不属于本文定义
           的“制度化”。
           7. 这里借用黄宗智(2001)在刻画中国传统司法实践时提出的“混搭”概念,他认为中国
           近代基层司法实践体现了县官的司法判决与民间社区调解互动、混搭的关系特征。


           ·  8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