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社会》2021年第6期
P. 14

地区增长联盟与中国特色的政商关系

                    然而,中国的政商关系及其演变很难纳入这个“二元对立”的分析
                框架, 这是因为下述这些特征在当下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
                是常态化的事实:第一,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国家层面关于政
                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 即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发挥有为政府的作
                用相结合,使得政企之间将长期保持密切互动的关系,而非保持距离型
                关系;第二,行政发包制之下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政绩考核必然
                是常态化的制度安排,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目标与辖区企
                业的潜在贡献之间可能形成常态化的联系纽带, 为政商之间的制度化
                和正式化合作奠定基础;第三,地方官员的人格化激励(如晋升激励和
                政绩关怀) 及政商之间的互信关系为政商关系提供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后面详细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难以将中国政商关系的历史及未
                来演变描述为一个制度化、正式化和去人格化的单一线性过程,而更可
                能是一个制度化与人格化复杂互动的过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中
                国政商关系当中的制度化与人格化的互动关系呢?
                    本文基于“官场+市场”理论(周黎安,2018),聚焦于政府与非国有
                企业(如民营、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试图提出一个理解中国政商关系
                的分析框架,进而刻画政府与企业、官员与企业家之间呈现出的“一体
                多面”的关系特征。 本文从一个基本判断出发,即中国政商关系主要体
                现为地方性、属地化关系(即地方政府与辖区企业之间的关系),在此基
                础上提出一个中心论点:在“官场+市场”双重竞争机制的驱动下,在地
                区层面政商之间形成了“政绩—业绩” 交换互惠的纽带。 在常态化的政
                绩考核之下,地方官员围绕着关键性政绩而展开晋升竞争(官场竞争),
                而辖区企业在市场上与别的辖区企业围绕着经营业绩而相互竞争 (市
                场竞争)。 当辖区经济发展的绩效表现(如 GDP、财税收入、招商引资)
                成为地方官员的重要政绩指标时, 地方官员的政绩就与辖区企业市场
                竞争的绩效表现紧密联系在一起, 地方官员在官场竞争的命运与辖区
                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命运也就相互捆绑在一起。 官员关心的政绩需要辖
                区企业创造,而企业关心的经营业绩也依赖地方政府的赋能和助力,政
                府政绩与企业业绩由此结成了相互依赖、互惠交换的利益纽带。
                   “政绩—业绩纽带”定义了政商互动的利益诉求(激励基础)、关系
                特征及其所关联的支撑性和约束性条件。 它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辖区内利益计算的包容性、广泛性和对辖区外企业的排他性与歧


                                                                          ·  7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