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社会》2021年第6期
P. 13

社会·2021·6

           不一定依赖或依附于地方政府, 我们经常看到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陷
           入激烈的竞争,地方官员追逐企业投资的现象比比皆是。 其次,也是更
           为关键的一点,政商关系往往具有鲜明的绩效导向。 如果一家曾经辉煌
           的企业失去了“政绩创造力”,即使以前曾经形成的庇护关系也难以持
           久,在官员频繁流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反过来,一家曾经的中小企业
           最后成长为市场上有竞争力和品牌力的企业, 也可能成为地方政府的
          “香饽饽”。 主流文献强调庇护关系的封闭性、依赖性和特殊主义显然
           与这些政商关系以绩效为导向的开放性、对等性和普遍主义是冲突的,
           无法准确概括后者所呈现的关系特征。
               当前文献从不同视角揭示出中国政商关系的不同特征, 如非正式
           庇 护 关 系、政企 合 作 与 增 长 联 盟 、中 国 特 色 的“特 事 特 办 ”、政 企 合 谋
           等,这些特征有可能并存于中国的现实之中,使得强调某个特定侧面的
           理论概括运用于解释现实都存在一定的局限。 比如一些地区的中小企
           业与某些本地化基层干部之间可能存在非正式庇护关系, 但地区主政
           官与大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可能属于增长联盟, 具有明显的制度化和正
           式化的政绩导向; 这些关系在某些场合为规避中央监管政策又可能演
           变成政企合谋。 对于同一家企业,同一个地区的主政官和基层官员可能
           分别扮演“帮助之手”与“ 掠 夺 之 手 ”,出 现“官吏 分 流 ”现 象(周 黎 安 ,
           2014)。那么,这些不同特征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能否将这些
           不同层级、不同特征的政商关系置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使之变成
           一个政商关系综合体或“一体多面”的关系?
               最后,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探讨。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关
           于中国政商关系的讨论,不论经济学、社会学还是政治学文献,都隐含
           着 一 个 重 要 假 设 , 即 基 于 法 律 、 规 则 的 保 持 距 离 型(arm鄄length
           relationships)的政商关系是中国最终需要看齐或收敛的理想基准。 研究
           现代化的经典理论都强调, 现代化进程意味着从传统社会基于特殊主
           义和人格化的关系向现代社会基于普遍主义 和 非 人 格 化 的 关 系 转 型
          (Weber, 1978; 帕森斯,2003)。 换言之,现代化过程是一个规则化、制
           度化和法治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总体上不断去人格化的过程,西方的现
           代化过程完美诠释了这一点(Boisot and Child, 1996)。 按照这些经典理
           论,在现代化进程中,政商关系的制度化与人格化、正式化与非正式关
           系之间体现为“非黑即白”、此消彼长的“二元对立”关系。


           ·  6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