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3 - 《社会》2021年第5期
P. 203
社会·2021·5
即道德演进无法为自身奠基,它成立的前提是成文法和政治秩序,这才
是托勒楠始终强调“政治社会性”的理论落脚点。 25 !
相比于第一卷,第二卷最关键的修正是引入了“自爱”和“自赏”这
26
两个概念,从而得以澄清社会秩序建立的人性基础。 !曼德维尔始终坚
持,自然状态下野蛮人天性中的支配欲(instinct of sovereignty)必须得到
克制,但这不意味着回到近乎自然本能的自爱(self鄄love)。 事实上,哪怕
最基本的自我保存也包含了很多幻觉,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需要超越自
27
我价值、渴望胜过同伴的自赏(self鄄liking)。 !只有这种不乏幻觉的激情
才能为悲惨的生活添加更多的滋味,避免让人意识到残酷的真相:自身
处境的贫乏和不幸。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被幻觉驱动,去热爱自己的存
在(a real liking to its own Being),“无论是当前还是日后,都能让我们
照顾好自己”(Mandeville, 1988:II. 141-142)。 在这一点上,他和霍布斯
并没有区别。 但与霍布斯不同的是,曼德维尔不认为这种幻觉会让人始
终停留在野蛮的自然状态,因为人性对自身有着根深蒂固的“不自信和
恐惧”,最初在家庭中培育的“初步的社会性”会使人们意识到人性存在
的巨大悖谬。 一方面,自赏的激情促使人们追求人生的滋味,渴望得到
超出自身实际价值的评估和赞赏;另一方面,如果超出实际价值的渴望
过于直白和强烈,他们很快会招致同伴强烈的厌恶。 因此,旨在实现自
我保存的激情凭借因自赏而激发的攀比和炫耀, 悖谬地成为冲突的根
源。 最初在相互交往中培育的“社会性的萌芽”唤醒了根深蒂固的“不自
25. 瓦利霍拉(Valihora,2016)在评论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仅仅依赖家庭中孩子对
父母的敬畏很难处理人性中的支配欲,进而建立起稳固的公共秩序,因此托勒楠对自然
情感的依赖实际上回避了问题的实质。
26. 托勒楠(Tolonen,2013:65-102)注意到了第一卷和第二卷在分析上的细微区别,但是
他认为第一卷的分析延续了霍布斯主义的思路,即用恐惧压制自爱的激情。 这种对霍布
斯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也使他无法理解曼德维尔的整体脉络。 我们在这里仅讨论第二卷引入
的概念如何帮助我们澄清社会秩序所依赖的人性基础,无法详细分析其他重要的方面。
27. 洪特(Hont, 2010: 171-184)在分析“社会性语言”(language of sociability)时指出,普
芬多夫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他通过比较人和动物的本性突显了文明和野蛮之间的根本对
立。 事实上,这并非普芬多夫的独创,而是霍布斯从批评亚里士多德建立现代人性理论
开始就格外重视的思路。 本文的分析认为,与回避霍布斯式激情,提倡以互动交往的“自
然自由”建立一个“独立于国家之外的作为组织形式”( organization form independent of civitas,
中译本有误)的“社会”之做法相比,呈现曼德维尔与霍布斯的直接理论对话能够更好地
揭示“社会性”理论的人性基础。
·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