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0 - 《社会》2021年第5期
P. 200
商业社会的人性与政治
曼德维尔对“类的自然”的发现为分析商业社会人性论的“自然处境”铺
平了道路。既然人只有“通过社会中共同生活才具备社会性”(Mandeville,
1988:II.211),那么霍布斯的“解体—重构”思路就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事实上,霍布斯以“解体”的方法理解人性的方案从一开始就排除了“类
的自然”的可能。 霍布斯笔下那些陷入理性猜忌的顽劣人性是未经教化
的个体,而非真正“眼前的人”。 只有意识到“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自
然状态的人相比在教化方面取得的决定性进展, 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
社会秩序。 恰恰是出于这一偏差,霍布斯将契约建国作为克服自然状态
的唯一出路。 然而,如果将全部筹码都押在威慑性权力上,公共秩序注
定是相当单薄的。曼德维尔借由“类的自然”学说,在共同权力之下孵化
出了“商业社会”的空间,为霍布斯笔下单薄的政治秩序提供了更多的
支撑。
由此看来,托勒楠用含混的“霍布斯主义”作为分析对象,导致他错
失了曼德维尔的理论关切及其对霍布斯理论的推进。 经由“类的自然”
的发现,曼德维尔突破了霍布斯式的“解体—重构”方法及其背后蕴含
的契约建国图景, 代之以将虚荣和礼貌作为基础的商业社会性的实质
意涵。 此前普芬多夫的“自然状态”类型学已经为自然状态的历史化提
供了可能,但直到曼德维尔发现“类的自然”并据此建立推测历史的图
景,更加重视他人眼光、以礼貌和教化为核心的人性图景才彻底取代了
霍布斯笔下彼此敌对和猜忌的经典理解, 成为分析商业社会人性图景
的全新模式。 普芬多夫通过自然状态的类型学凸显的“社会性”和“教
化”概念,也只有在曼德维尔的崭新理解中才能找到得以生发的土壤。
曼德维尔对商业社会性的发现决定性地塑造了此后商业社会理论的基
本思路(Hont, 2010: 159-184; 李猛,2015: 207-213) 。“civil society”也从
17 世纪自然法学家重视的“政治社会”逐渐转向以“文明”“礼貌”和“商
业交往”为核心的概念,成为安顿人性的全新秩序空间。 20 !
! ! 三、从自然状态到国家
不过,在原有的二元图景中引入“礼貌社会性”这个中间项会对我
20. 将从霍布斯到曼德维尔分析视野转化的动力归结为英国政局变化所致的“时代风格
的变化”,或许可以揭示这一思想关切 产生的社会处境,却不能在政治哲学层面澄清这
一学说背后的实质人性洞察(苏光恩、高力克,2014: 191-192)。
·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