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社会》2021年第5期
P. 100
社会形态学—人文生态学的知识谱系与“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
生于芝加哥的克里纳伯格在《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剖析》一书中,对
不同社区的死亡率、 种族构成、 老年人口比例以及温度等指标展开分
析,从中切入问题,带有明显的社会形态学色彩。 他将城市视为一个复
杂系统,认为这场灾难事件整合并激活了一套广泛的社会制度,创造出
一系列反映城市内部运转状况的社会过程,构成莫斯所谓的“总体性社
会事实”的典型案例( Klinenberg,2015:32、125)。 在具体分析中,克里纳
伯格称自己综合运用了人文生态学和社会形态学的思路, 对两个社区
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在生态特征上具有明显的不同,在社会形态上也
存在差异(Klinenberg,2015:109、127)。 在对其他地区的观察中,他也注
意到“在高温导致大量死亡案例的地区生态衰落的形式,以及有着更高
存活率的地方所具有的相对坚固的社会形态”(Klinenberg,2015:125)。 10 !
从这一角度来看, 该书可以说是当代社会形态学和人文生态学相结合
11
的典范。 !事实表明,当注重理论解释的社会形态学和擅长实地研究的
人文生态学相结合,并以一种深入剖析社会机制的经验方式呈现时,由
此形成的解释力是异常强大的。
三、社会形态学在中国
深受人文生态学和功能主义人类学影响的中国社区研究传统在一
定程度上也与涂尔干学派的社会形态学存在渊源关系。 商务印书馆先
后在1925 年和 1935 年出版了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与《社会分工
论》,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陈坚节翻译了哈布瓦赫(译为阿尔布瓦
什)阐释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通俗小册子《宗教感情的起
源》,并改名为《信仰心理》,由商务印书馆于 1945 年出版。 20 世纪 30
年代,从美国留学归国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吴文藻为了推动“社会
学中国化”,先后邀请帕克、拉德克利夫—布朗来华讲学。 按照吴文藻
(2010a)的总结,从社会思想史角度来看,人文生态学并不是一种新学
(接上页) 赫发表于《美国社会学杂志》上的那篇文章也只有 61 次引用。 相比之下,《论集体
记忆》(英文版)的引用高达 12424次。
10. 另 外 , 该 书 的 核 心 概 念 之 一“社 会 疏 离 ” 也 是 哈 布 瓦 赫 自 杀 研 究 的 基 本 概 念
(Halbwachs,1978)。
11. 周雪光(2006)在评论中敏锐地捕捉到该研究与涂尔干学派的关联,认为这一研究直
接承续了涂尔干《自杀论》的经典分析路径,即社会事实应该从社会群体层次进行研究
解释。
· 93 ·